機會與可能性 “讓孩子自我接納和肯定” 網絡上有人將電影《棒!少年》比作棒球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但是也有人留言,棒球是一項小眾運動,在國內棒球產業還不夠成熟的當下,“孩子們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對此許慧晶表示抵觸:“我覺得那是不負責任的言論。這群孩子才十幾歲,他們的人生才剛開始,剛有了一個機會和可能性,我們應該去看到希望,而不是用各種問題把他們的路堵死。人都是需要鼓勵,只有看得到希望,我們才能堅持去做一件事。” 許慧晶告訴記者,他很喜歡余華的一句話,“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許慧晶說,他認為紀錄片也有這樣的使命,“你不能只看到問題,畢竟很多問題是無解的,電影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努力,看到可能,從而才會想發自內心想去幫助他們。” 而這種可能性,不只是許慧晶,孫嶺峰也正在嘗試突破。許慧晶告訴記者,實際上,這種棒球基地的模式在中國臺灣早已有過先例,同樣是由一群貧困家庭小朋友,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產業基礎。“即便未來他們沒有辦法走進專業隊,他們也能以體育生的身份進入大學,因為青少年時期如果比賽拿過獎,可以參加免試;即便最終專業、文化課都不行,那經過幾十年的訓練也能去當棒球教練。當然,至于大學畢業之后,有沒有一個相應的棒球產業體量去接納這群孩子,這是一個新的問題,是孫教練想去做的事情。” 許慧晶說。 “孩子們成年后或許會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一名大學生或棒球教練,每當有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時候,可以回想起這部紀錄他們成長的影片,提醒他們記得年少的自己為了贏得比賽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記得自己當初是多么的勇猛、堅定和無畏,記得接納自己過得自然舒坦一些。”許慧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