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聯合國決議為何提敘利亞反恐
□李穎
敘利亞亂局持續已久,國內局勢動蕩,教派、種族間矛盾重重,同時恐怖組織、圣戰組織、激進分子和雇傭軍趁機渾水摸魚,再加上外國勢力的干涉,形成了混戰的局面,數百萬難民逃往周邊國家,人道主義危機加劇。面對這種情況,聯合國安理會2月22日一致通過了關于敘利亞人道主義問題的第2139號決議。決議重申尊重敘利亞的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強烈譴責侵犯和違反人權的行為,要求立即停止一切形式的暴力,并敦促各方采取一切步驟,協助聯合國及聯合國專門機構等的人道主義救援活動。在決議中,安理會強烈譴責與“基地”組織相關的組織和個人,呼吁敘當局和反對派承諾打擊恐怖團體,要求所有外國作戰人員立即撤離敘利亞。
“9·11”事件是恐怖主義的標志性事件,美國隨后發動針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伊拉克的兩場“反恐戰爭”,卻是兩場“失敗的”反恐戰爭。對恐怖活動采取軍事行動雖然也打擊恐怖分子,但同時也使其像癌細胞一樣在全世界擴散。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方面,從技術上來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制造技術的擴散、發達的網絡和交通通訊系統,擴大了恐怖活動造成的損害;另一方面,從社會現實來說,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對政府政策的不滿、甚至對宗教迫害的同情等,各種社會問題“造就”了更多的激進分子、極端分子;而且,為了加強對恐怖活動的預防和打擊,對個人空間更多的限制,如網絡監督、電話監聽等,這些措施的采取反而達到了恐怖分子的真正目的。
盡管反恐始終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什么是恐怖主義,如何反恐,各國并沒有一致的做法,在國際法上也沒有一個可以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全面禁止恐怖活動的國際條約。但國際社會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最早的嘗試是國際聯盟1937年起草的《防止與懲治恐怖活動的公約》,但該公約因二戰的爆發沒有生效。二戰后,聯合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通過了大量的反恐活動的條約。這些公約的共同特點是將某種具體的行為規定為恐怖活動,要求各國合作共同禁止和打擊這類犯罪。但是這些法律文件中并沒有關于“恐怖活動”、“恐怖行為”或“恐怖主義”的明確定義。
1937年《防止與懲治恐怖活動的公約》將“恐怖行為”定義為“為反對一個國家或者旨在給特定的人群、人民團體或普通公眾的精神上造成恐怖狀態而策劃的犯罪行為”。2001年的《聯合國關于國際恐怖活動的綜合協定》(草案)第2條規定“恐怖行為”是:“任何人將在本公約的意義上構成犯罪,如果他通過無論何種方式違法地并故意造成:(a)任何人的死亡或嚴重的身體傷害;或者(b)公共財產或私人財產的嚴重損壞,包括公共使用的各種場所、國家或政府的設施、公共交通系統、基礎設施或環境;或者(c)對本條第一款(b)中涉及的財產、場所、設施或系統的損壞,造成了或有可能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從行為的性質或其所實施的環境來看,行為的目的旨在脅迫一定的居民或者強迫一個政府或國際組織去從事或放棄從事任何行為。”
從以上這些法律規定中可以看到:恐怖行為就是犯罪行為。這種犯罪是各國國內法(刑法)和國際法都必須予以防止和懲治的。
恐怖主義或者恐怖活動的復雜使得反恐措施變得更加復雜,任何簡單的、單一的處理方法都可能適得其反。
面對敘利亞境內日益嚴重的恐怖活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13年1月30日曾經發出了“看在人道主義的份兒上停止暴力”的呼吁,然而,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雖然都承認在敘利亞境內存在嚴重的恐怖活動,但卻互相指責對方實施了恐怖行為。
稍微了解敘利亞歷史的人都知道,目前的亂局是有其淵源的。敘利亞雖然在版圖上很小,但在地緣政治上卻是各方勢力角逐和爭奪的對象,大國的影響就不必說了,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伊斯蘭教內部的遜尼派和什葉派、老阿薩德執政時期和穆兄會結下的“哈馬仇恨”和不同宗派之間的矛盾同時爆發,極端分子、恐怖組織等也趁機搶奪地盤。將其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矛盾:一是政府和反政府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中又摻雜穆斯林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宗教矛盾和“哈馬仇恨”;二是政府、反政府自由軍和基地恐怖分子之間的矛盾。恐怖分子侵占了政府和反政府自由軍的地盤;三是上述矛盾的背后都有外國勢力的參與。美國、歐盟、阿拉伯聯盟支持反政府自由軍,俄羅斯和伊朗支持阿薩德政府。各派之間就形成了目前混戰的膠著狀態,無辜的平民百姓要么逃離家園成為難民,要么像庫爾德人一樣,武裝起來保衛自己,否則會成為無辜的犧牲品。
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主要目標是人道主義救援,不包含制裁內容。打擊敘利亞境內的基地組織和恐怖分子是本次決議的內容之一。但問題是怎么打,由誰來打?我們并不知道打擊恐怖主義會采取什么方式,是否允許外國軍隊進入敘利亞。如果這樣,敘利亞的局勢將發生根本變化。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國安理會2011年3月17日通過第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同年11月20日,卡扎菲被反對派活捉并被打死。
安理會此時通過這個決議,正值敘利亞銷毀化武時期,數百萬難民急待援助,希望敘各方采取行動,確保決議落實。決議將對敘利亞局勢造成什么影響,值得關注!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