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秋天是變短了嗎”“南方夏天超長待機”等話題引發熱議。為何今年南北季節體驗差異顯著?秋天真的變“短”了嗎?專訪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特聘專家朱定真進行解讀。
秋天真的變短了嗎?
據中央氣象臺統計,9月下旬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明顯偏高,東北地區偏暖尤為顯著。然而自10月8日起,多輪冷空氣接連影響我國,加上北方持續低溫陰雨天氣,入冬的進程進一步加快。10月中下旬華北多個城市已陸續宣布正式入冬。
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大數據顯示,以北京為例,20世紀50年代秋季平均長達53天,而2012年至2024年的平均值已縮短至42天左右。

今年北方秋天“體感短”,主要有兩大因素
一個是秋雨多,日照少,秋高氣爽的日子少;
另一個是入冬進程快速推進,導致華北多地秋季長度只有1個月左右,確實偏短。
以石家莊為例,該市于10月18日提前入冬,較常年的11月7日提前了20天,為1955年有完整觀測記錄以來第二早的入冬年份,僅次于1986年的10月17日。據統計,常年石家莊秋季長度為57天,而今年只有31天,超越了2007年的33天,創下了石家莊最短秋季紀錄。
南方入秋偏晚 夏季“超長待機”
氣象學上,秋季起始需滿足《氣候季節劃分》國家標準:某地連續五日滑動平均氣溫≤22℃,以首個達標日為入秋日。
今年南方之所以夏季漫長,關鍵在于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北與冷空氣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響。這一氣候條件直接導致南方大部地區入秋時間明顯推遲,夏季“續航”超預期,形成“秋遲遲不來,夏不愿退場”的局面。

據統計,南京于10月18日入秋,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晚入秋的一年。而今年南京于4月29日入夏,夏季總長達167天,同樣創下歷史紀錄。
杭州也于10月19日宣布入秋,較常年同期偏晚16天,打破最晚入秋記錄的同時,也刷新著夏季最長紀錄,達174天,超過2019年的171天。
從北方秋日的日漸“縮水”,到南方夏季的不斷“續杯”,季節的演變也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氣象部門將持續觀測與科學評估季節變遷,幫助公眾更加理性地認識氣候系統的復雜性,并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重要依據。(記者 袁晗 別培輝 蘇杰西 制圖:曹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