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獲悉,截至目前,黃河干流水質已連續3年穩定保持Ⅱ類標準。這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標志著“母親河”水質改善進入常態化、穩定化新階段。
黃河承擔著流域內50多座大中城市和400多個縣居民飲水供水任務。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期,黃河曾遭受嚴重污染,干流近70%的城市飲水安全亮起“紅燈”。
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統計數據顯示,從2018年至今,全流域Ⅰ-Ⅲ類優良水質比例由66.4%提升到90%以上,劣V類水體比例由12.4%下降到零。干流全線水質自2022年首次達標Ⅱ類以來,已穩定保持3年;全流域優良水質自2023年以來連續2年超過90%。

2024年12月,在黃河入海口自然保護區,隨著水質變好,濕地鳥類品種成倍數增加。(受訪者供圖)
“目前黃河水質仍在改善中。今年1-8月,黃河干流持續保持Ⅱ類水質,干支流Ⅰ—Ⅲ類斷面較去年同期增加0.5%。”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局長范治暉說。
“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近年來,國家搭建起黃河保護治理“四梁八柱”,沿黃九省區構建監督管理協調機制,圍繞水質波動區域聯合執法,“攥指成拳”推動了一大批流域性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僅2024年,就在黃河北干流、沁河、伊洛河流域以及下游重點區域開展5次聯合監督執法,守住了黃河干流Ⅱ類水質攻堅成果。
水質之變孕育生態之變。洛鯉、伊魴、河口刀魚、大鼻吻鮈等黃河“土著”物種逐漸回歸;毛烏素沙漠90%以上披上綠裝;植被“綠線”向西北移動約300公里。
“還有一筆‘綠色發展的經濟賬’?!狈吨螘熣f,黨的十八大以來,沿黃九省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26%,而萬元GDP用水量、能耗強度、碳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55%、44%、43%、84.6%。黃河流域在保障經濟社會運行同時,實現了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雙下降。(記者林嵬、楊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