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別克在大慶眼科醫院的診室內為患者做檢查。
“望奎來的,你這是拖到種完地才來,有點耽擱了。”“小朋友給你一塊糖,獎勵你配合治療,現在好多了,回去再堅持一下。”“大姐出去掛一個我的2塊錢的號就行,別掛那個專家號!”在大慶眼科醫院國際專家診區,66歲的別克醫生用一口流利的東北話與患者溝通。在大慶生活二十多年,他早已成為“中國通”。“來找我看病的人很多是周邊鄉鎮的老人和孩子,他們來這里很遠,我需要給他們講清楚,幫他們省錢,不讓他們來回跑。”別克說,絕對不能辜負患者的信任。
別克醫生全名卡培拉別科夫·薩夫留別克·薩達維奇。20世紀90年代,作為哈薩克斯坦的優秀青年醫生,他曾多次來中國工作、交流。1998年,大慶眼科醫院成立,他來到醫院進行技術援助,帶來了多項當時眼科界的先進技術。
在醫院工作27年,他常常利用假期到國外醫療機構學習最新的技術與理念,培養出數十位優秀中青年醫生,接診眼疾患者超過20萬人。“現在中國眼科醫療水平很高,也有世界領先的設備。”別克說,從前都是要出國參加學術交流,現在在中國國內就可以參加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2024年,別克在人民大會堂獲頒中國政府友誼獎。
2011年,收獲無數榮譽的別克,成為中國“姑爺”。今年,他獲得了由國家移民管理局頒發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剛來的時候頭發很密,還是黑色胡子,現在都白了。”別克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還會在這里繼續工作。”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在大慶眼科醫院的診室內為患者做檢查。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在大慶眼科醫院的診室內為患者講解病情。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7日,在大慶眼科醫院實驗室,別克指導青年醫生進行眼科手術訓練。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7日,在大慶眼科醫院的病房,別克在查房中與患者握手。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8月8日,在大慶眼科醫院的診室內,別克給患者做檢查。
新華社記者 張啟明 攝
8月8日,別克在大慶眼科醫院的診室內寫病歷。
新華社記者 張啟明 攝
8月8日,別克送患者出診室。
新華社記者 張啟明 攝
2002年,別克(左)在中國過春節(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這是1998年拍攝的別克給患者做治療(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這是7月16日在大慶眼科醫院診室拍攝的別克。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7日,別克在醫院的健身房里健身。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7日,別克在醫院的健身房里健身。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在大慶市博物館前游覽。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在大慶市的一家超市選購土豆。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在大慶市的一家超市,別克與朋友聊天。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借用醫院的西餐廳為大家制作哈薩克斯坦美食。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將制作好的哈薩克斯坦美食端給同事。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捧著剛剛整理完的綠植返回專家公寓。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在專家公寓里給綠植澆水。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8月8日,別克在公寓內翻看女兒的照片。
新華社記者 張啟明 攝
7月16日,別克與女兒打視頻電話。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在專家公寓里穿衣服準備出診。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來到大慶眼科醫院國際專家診區。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7月16日,別克在大慶眼科醫院的診室內為患者做檢查。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