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85后”電商達人張明珍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新農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整理貨架上的蘋果展品。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新華社西安7月15日電 題:西北小城如何靠“小蘋果”撬動大市場?
新華社記者陳晨、王澤昊
美艷的紅色、清新的綠色、怡人的黃色,陜西白水蘋果以美味和顏值走俏,連續8年躋身“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十強”。全縣超八成人口吃著“蘋果飯”,形成了一條年產值110億元的產業鏈。
不沿邊、不靠海,常住人口僅22萬人的陜西省白水縣,在競爭激烈的蘋果市場開辟出一方新天地,不僅成為西北地區蘋果交易集散地,還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小蘋果做出大文章
盛夏并非蘋果的傳統銷售旺季,但在白水,到處是繁忙的景象。
“85后”電商達人張明珍正在做直播,訂單紛至沓來,印制快遞單的打印機已有些發燙;龍頭企業盛隆果業的自動選果線正飛速旋轉,每分鐘可根據果徑、糖度等指標將323個果子分類,車間外卡車整裝待發……
“我們主銷本地品種‘瑞雪’,打開了海外高端市場。”盛隆果業副總經理韓繼龍點開微信群,外國客商信息頻頻。“每天都有人詢價,企業每年出口水果2000噸。”
白水地處關中平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盛夏時節,白水縣秋林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秋芳熟練地為蘋果套袋:“按禮盒賣,單個蘋果能賣到20元,一畝地凈賺7萬元!”
除了種植,白水的蘋果產業鏈不斷延伸。圍繞果箱生產、倉儲物流、精深加工等,當地培育出涉果企業127家,其中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26家。
在白水縣興華果蔬有限責任公司內,果醋、果脆、果酒等深加工產品琳瑯滿目。“企業2024年的銷售額中,果脆產品占比達三分之一。”公司副總經理成永勤說,瞄準深加工的“藍海”,當地一些龍頭企業利用萃取工藝開展果膠、果醬、天然香精等功能性產品的研發生產,產業附加值不斷提升。
隨著產業規模的壯大,白水蘋果已出口至泰國、馬來西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全縣現有進出口資質企業27家,年平均出口蘋果15萬噸,出口量穩居陜西省第一。
“去年,我們的果品出口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達2.5萬噸。”白水縣潤泉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存說,未來,企業將加快海外市場開拓,爭取實現果品年出口5萬噸以上。
如今,對白水人來說,蘋果不僅能增收致富,還為這座西北縣城增添了現代時尚氣息:馬路被命名為“瑞雪路”,多了一些詩意;工業建筑外觀噴繪著五彩的蘋果圖案,添了幾分美感;蘋果研學游、果樹認養等蓬勃興起,給日常生活涂抹亮色。
白水縣縣長王振華表示,近年來,白水聚焦種植生產、加工流通等多個產業鏈重點環節,多措并舉推動白水蘋果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不斷做好蘋果大文章,力爭2025年全產業鏈產值達120億元。
6月10日,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興華果蔬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成永勤查看組培脫毒的蘋果砧木苗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逆勢突圍靠什么?
蘋果產業競爭近乎“紅海”,僅在西北,就有洛川、靜寧等多個產業強縣。白水為何能有一席之地?
勇于創新,保持定力——
多年前,當周邊蘋果產業強縣快速崛起時,白水的主栽品種紅富士已過紅利期。“加上果園老化、病蟲害多發,蘋果價格猛跌。”白水縣蘋果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建信說。
“現實給我們上了一課。”回憶過往,白水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段學軍說,“圍繞老品種‘卷’下去沒出路,得靠創新另辟蹊徑。”
2005年,瞅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展校地合作的契機,白水引入陜西省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趙政陽團隊,建起蘋果試驗站,陸續培育出“瑞陽”“瑞雪”“瑞香紅”等“三瑞”新品種,一場“品種革命”就此發端。
可是,在“家家有果農、人人是專家”的當地,要引導大家改種新品種,談何容易!“掛果前的3年沒有效益,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白水最早種植“三瑞”的果農之一曹謝虎說,“當時干部上門動員,所以我一咬牙豁出去了。”
“認準了科技創新的方向,還要有耐心和定力。”段學軍說。近年來,白水建設了一批標準化示范園,提供補貼推廣高接換優等技術,每年培訓果農4萬多人次,示范帶動、循序漸進。時至今日,當地種植“三瑞”蘋果已達10萬畝。
思路開闊,“抱著地球儀”做生意——
10年前,張明珍從浙江返鄉做起電商,也把細分市場的理念帶回了白水。她將不同品種的蘋果打造為適合老年人、孕婦等不同群體的產品,訂單絡繹不絕。
如今,全縣已有電商企業80余家,去年網絡銷售蘋果近7億元。
“白水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南來北往的人流、信息流匯聚于此,有助于本地人打開發展思路。”白水縣商務局副局長李弦驚說,這幾年,白水建設了覆蓋到村的物流網點,在瑞麗等口岸城市設立展示中心,還聯手電商頭部平臺拓展海外市場。“我們正‘抱著地球儀’做生意。”
優化服務,助力企業安心搞發展——
一邊是縣級領導包聯,為企業購置選果線等提供支持;一邊是把各類檢查“合并同類項”,為企業減負……白水蘋果集散加工交易服務中心負責人尚雄說,當地干部“隨叫隨到”“無事不擾”,服務但不干擾企業發展。
今年4月,白水縣興華果蔬有限責任公司向塔吉克斯坦出口苗木1.6萬株。“如果不是在白水,我們出海的步子也不會這么大。”成永勤說,當地政府牽線搭橋為企業覓得商機,還提供項目支持,派出專人指導,幫助他們首次進軍中亞市場。
1月9日,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秋林蘋果專業合作社,工人打包裝箱“瑞雪”蘋果。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居安思危走新路
白水蘋果出名了,白水人的頭腦依然保持清醒。對標一些產業強縣,白水仍有不足:人才短缺、品牌建設薄弱……
探索數字賦能,是一條補短板的新路。趙建信說,白水正在建立覆蓋全縣的蘋果生產技術和營銷信息大數據平臺,推廣應用換土栽培等12方面新技術,以期實現蘋果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作業與精準市場分析。
產業該去向何方,一線從業者的觀察同樣敏銳。
“白水蘋果經歷幾番浴火重生抓住了一個詞:創新。”最近,年逾花甲的曹謝虎與一家物流公司合作,把前置倉開到了西安。在他看來,離消費者近才有出路。
在白水,不少企業都在顯眼處掛著一幅“中國蘋果產業地圖”,各蘋果產業大省的發展現狀一目了然,也透露著行業日趨白熱化的競爭態勢。
“白水是時時有危機感的。”王振華說,向未來,朝線上走、向海外走、往精深加工走,是產業發展的關鍵。
一批企業已經行動起來。“國外對蘋果汁需求量很大,企業去年出口濃縮果汁5000余噸,貨值6000多萬元,主要市場在澳大利亞。”白水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靜說,隨著蘋果精深加工技術的不斷升級,持續挖掘并提升蘋果產品附加值,未來發展大有奔頭。
闖市場,人才也是關鍵。
“全縣2萬名銷售人員大多是傳統果商轉型而來,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白水蘋果產業發展協會常務副會長段紅民說,當地還要加快培育帶貨網紅、職業經理人等群體,開拓“蘋果+文旅”等更多賽道。
勃勃雄心的“蘋果之鄉”,正在邁向更廣闊天地。
6月10日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拍攝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6月10日,工人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盛隆果業的車間碼放裝箱的蘋果。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1月9日,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秋林蘋果專業合作社的果園里,合作社理事長林秋芳(右)講授蘋果枝修剪要點。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1月9日,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潤泉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工人將分揀好的蘋果裝箱。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6月10日拍攝的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街景。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6月10日,果農曹謝虎在位于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林皋鎮的果園里給蘋果套袋。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