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三沙6月3日電 題:守護南海“生態明珠”——三沙市創新海洋協同保護模式觀察 新華社記者趙穎全、夏天 從西沙北島銀灘新生海龜破殼入海,到永樂龍洞300.89米深處傳回科研數據,再到永興島海域14.3萬株珊瑚構筑“海底雨林”……海南省三沙市創新構建“保護機構+漁民+科學家”協同保護模式,探索出一條科技賦能、全民參與的立體化海洋生態治理新路徑。 織就生命守護網:漁民轉型生態衛士 夏夜的西沙北島,月光傾瀉在銀灘上。綠海龜用鰭狀肢奮力刨開細沙,在潮線以上的植被帶附近構筑半米深的產卵巢穴。西沙海龜巡護員陳山輕插“海龜蛋巢保護7號”標識牌,紅外監控同步啟動。 這片我國最大的綠海龜自然產卵場,每年6月至9月迎來繁殖高峰,漁民巡護隊24小時輪值守護。 “從前捕海龜,現在護海龜。”漁民陳山的轉變源于三沙市推行的“生態補償+職能轉變”機制。三沙市海洋保護區管理局組織駐島漁民成立專業巡護隊,覆蓋10余座島礁,漁民參與日常巡護占比達80%,2024年數據顯示:共標記保護海龜蛋巢227窩,救助傷病海龜77只,幼龜成活率較2020年前大幅提升,北島、甘泉島等傳統海龜核心產卵場生機盎然。 《三沙市海龜保護行動計劃》實施以來,通過智能監測與棲息地修復,主要島礁記錄海龜蛋巢1500余窩。 三沙市海洋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李育培指著奔向浪花的幼龜說:“每個新生生命都在驗證保護體系的成效。”新劃定的北島海龜保護臨時管控區進一步彰顯了三沙市保護海龜、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決心。 探秘深海藍洞:“海空天”守護生態秘境 永樂環礁東側,直徑130米的藍色深淵靜臥海底——這是世界最深海洋藍洞“永樂龍洞”。 去年12月,三沙市永樂龍洞保護站啟用光電一體化監控系統,首次實現對深海喀斯特地貌的全年動態監護。 “百米以下的極端環境是研究地球化學演變過程的天然實驗室。”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科研團隊負責人馬洪林介紹,保護站構建“海面—水體—海底”三級監護網絡,依托智能預警系統攔截違規作業23次,同步開展硫循環等15項前沿研究。 監測表明,永樂龍洞周邊海域的珊瑚覆蓋率較保護前提升12%,曾經罕見的海龜、硨磲也頻繁現身。 從“深邃藍洞”到“生態課堂”,從“單一保護”到“科研+守護”協同,永樂龍洞正是三沙以科技賦能海洋生態保護的縮影。“當立體的守護網絡與科學探索的目光交織,這片深海秘境正煥發更蓬勃的生命力。”三沙市海洋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成龍說。 養護海底雨林:探索開展人工修復珊瑚礁生態系統 永興島海域十余米深處,陽光穿透碧波,為金屬培育架鍍上流動的金邊。 潛水員劉建寶熟練地穿梭其間,指尖輕觸一株鹿角珊瑚——去年移植時僅5厘米的斷枝,如今已生長出15厘米的枝丫。這片由三沙市海洋保護區管理局打造的“海底苗圃”,截至今年5月已成功培育珊瑚幼苗14.3萬株,成為西沙最大規模的人工珊瑚修復育苗基地。 科研團隊首創的“珊瑚樹”為珊瑚斷枝生長提供了最佳生長環境,展現出驚人效率:通過苗圃預培育,珊瑚斷枝年生長速度可達15厘米,年均可向自然礁盤補種幼苗超10萬株。面對長棘海星等敵害生物威脅,三沙市創新構建了“科研單位動態監測評估+漁民跟蹤清理捕撈”模式,及時高效地清除珊瑚礁威脅因素。 “珊瑚礁是南海生態系統的基石。”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浴陽介紹,三沙市通過創新珊瑚培育和修復技術,不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修復成活率,也將保護珊瑚礁的理念植入島民心中。如今,成群的笛鯛在新生珊瑚叢中穿梭,見證著這片“海底熱帶雨林”的繁榮。 從海龜蛋巢的精準標記到珊瑚斷枝的生長曲線,從深海藍洞的實時監測到漁民巡護的腳印丈量,三沙市用“保護機構引領、漁民扎根參與、科研智慧賦能”的創新實踐,詮釋著“人海共生”的生態哲學。 |
相關閱讀: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