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山那海》看山海巨變|熱評?山海意象交織的“中國精神”
| 2022-11-23 13:47:57??來源:省作協、省評協、省視協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從《那山那海》看山海巨變|熱評?山海意象交織的“中國精神” 反映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的電視劇《那山那海》10月17日晚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首播,騰訊、愛奇藝、優酷、搜狐+全國IPTV等平臺同步播出。播出后在央視收視率持續霸榜。 《那山那海》根據黃國敏中篇小說《山哈弄海》改編而成,以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導下,觀風寨三兄弟帶領畬族同胞創造美好生活為故事主軸,生動展現出今天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擺脫貧困、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偉大實踐。該劇是由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申報立項,福建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視局、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寧德市委宣傳部等聯合攝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電影制片廠有限公司等出品,張衛執導,楊錚、奚望、鐵偉光、張光北、楊立新、何政軍等主演的28集電視劇。 該劇一經上映,迅速引起文藝界廣泛熱議,特推出“從《那山那海》看山海巨變”主題評論。
山海意象交織的“中國精神” 仝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華南師范大學教授)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擺脫貧困,改變農民的命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反映脫貧攻堅偉大實踐成為影視劇創作的熱點與焦點。同樣是鄉村扶貧題材的電視劇《那山那海》,將鏡頭對準了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畬族。畬族是我國具有獨特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省。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仍有許多畬族聚居地依舊在險峻的山上,生活環境較為落后,《那山那海》便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畬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山歷海、脫貧攻堅、譜寫新篇章的故事。 一、那山·那海:畬族文化的映照 觀看《那山那海》時,在視頻彈幕和評論中常常可以看到類似“看得我好想哭啊”“我們畬族人民真的是這樣的”此種評價。由此可見,這部電視劇能使觀眾自然代入作品中,引發觀眾的認同與共鳴。究其原因,該劇以平民視角的敘事、貼近現實的情境、人物細節的刻畫等構建了一個真實的畬族鄉土景觀,無論是人物角色的姓氏、服裝,還是畬族的山歌、信仰崇拜,映射出畬族傳統文化,引發觀眾審美共鳴。 山歌是畬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節慶佳節或在田間勞動時,都會以畬語對話歌唱的形式載歌載舞。如劇中第7集,觀山寨的人們在林源昌和陳越的幫助下準備離開世代生活的大山,到海邊去尋求新生活時,背景音樂便是畬族的采茶山歌,歡樂開朗的山歌對唱體現著觀山寨人們對未來新生活的向往。此外,劇中還展現了畬族人的祖先崇拜文化。據文獻記載,畬族人民有著一位世代相傳歌頌的祖先神盤瓠,畬族對于盤瓠的崇拜是畬族彼此認同的重要的根據,正因為有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盤瓠崇拜才使畬族在民族心理的認同上有了根基。在《那山那海》中,常常便會提到這位祖先神——在洪災過后沒有物資支援時,雷母便曾將供奉祖先神盤瓠的米拿來做飯充饑,并說到“祖先神會理解的”。劇中處處可見的畬族文化,增強了劇中故事情節、人物角色的真實性,從而使觀眾發出了“我們畬族真的是這樣的”的共情感慨。 《那山那海》中對畬族文化的真實表現以及對細節的描寫,凸顯了該劇整體風格的質樸自然,體現了敘事與抒情貼合的人民性創作以及與生活、心靈緊密結合的現實性,藝術地再現了畬族人民的精神軌跡和命運變遷,構建了少數族群參與國家建設的時代圖景,讓觀眾既看到了畬族傳統的獨特樣貌,又感受到了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成長。 二、那人·那家:鄉土中國的情結 《那山那海》中的每一位人物,并不是單一的“好人”或者“壞人”的臉譜式人物形象。生活在那山、那海的那群人、那個家,以小人物群像的喜怒哀樂講述40余年的山鄉巨變。劇中,雷家老大銓水老實穩重,但卻過于懦弱;老二恒水重情重義拼命能干,但有時過于沖動;老三德水聰明伶俐,讀書十分出色,然而卻少了一些對家人的著想。雷家三兄弟雖有各自的不足但仍努力拼搏的成長過程,使觀眾感受到活生生的、現實中的那人、那家,甚或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劇中,畬族人民的鄉土世界在“那山”與“那海”之間發生變化。如在第7集中,世代居住在山上的觀山寨人民下山第一次見到大海的時候,使用了一個遠景的鏡頭。在這一鏡頭中,并不是只能看到海,而是將山和海一同融入鏡頭——看到海的同時也能看到山,呼應了“那山那海”的主題意象,更表達了“那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同時也難舍養育自己的根——“那家”。《那山那海》的地方書寫與想象,在地方性經驗的歷史敘事脈絡上深描了當代鄉土中國的形象。費孝通先生曾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鄉土性與社會發展融合,重塑了鄉村生長活力,推動中華文明綿延永存——鄉土,從未遠離。 《那山那海》所講述的脫貧攻堅、通往幸福生活的故事,詮釋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國精神”之生動注腳。 |
相關閱讀: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