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城縣朋口鎮,有這樣一個地方,因山上無資源,地上無產業,被老百姓稱為“馬牯頭”,現如今黨建引領,黨員引路,山清水秀,物阜民豐,靠“山頭、地上、家里、水中”帶來了窮村“蝶變”,成了鄉村振興的“領頭馬”。它就是馬埔村。
走進馬埔村,山上松青柏翠,該村善于做“山上文章“,有的在荒山坡地種植水果,有的在山上種竹栽樹。吳曉峰這個返鄉創業大學生則在山上創辦云山農場。7年多來,吳曉峰靠自主經營以黃金百香果種植、種苗出售及高產技術支持為主業。今年,又種植30余畝,還積極向周邊群眾傳授種植技術,帶動近10戶村民發展百香果種植。昔日的“光頭山”,如今是綠水青山,村民念“山”經,戶戶增加了收入。
在地里,處處可見一排排田壟齊齊整整,一株株百香果長勢喜人,返鄉創業大學生吳宗興正在種植基地細心修剪果樹。他說:基地投資了110萬元,先后從臺灣三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進芭樂味、蜂蜜味黃金果等新品種,并帶動吳川仁、吳彬文等4戶村民創業,長期聘請本地6名村民到基地上班,每人年收入達3.5萬元以上。說起馬埔百香果種植“經久不衰”,還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就是馬埔村第一書記羅建清。去年7月到任后就成立“綠佳源百香果公司”,搭建5畝大棚年培育果苗60萬株,并爭取50萬元資金,成功申報了“2021年省百香果標準化育苗基地”建設項目,僅去年出售鮮果和種苗產值800多萬元,每畝增收萬余元。
吳宗興(右)與吳曉峰一起交流百香果種植經驗。
馬埔村還有一“寶”,就是手工薯粉條,家庭作坊曾發展到70家。近年來,大量青年外出,薯粉加工業略有減少,但還有30多家。村民傅林華夫妻倆投資百余萬元建起連城和豐食品貿易有限公司加工廠,年產優質薯粉150噸,產值200余萬元。村民錢昌盛、項聰紅等靠沿襲多年的加工手藝從事薯粉條加工作坊,年收入10余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錢鼎祟說:村民每家每戶加工的薯粉條,質量都是按食品加工標準生產的,戶均收入都十余萬元,下一步著手以合作社名義將他們“攏起來”,真是讓“一捆薯粉富了半個村”。
傅林華(右)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錢鼎崇交談。
好山出好水。馬埔村溪流眾多,水質良好,村里又設法引入原華潤集團黃德洋到村里投資澳洲龍蝦生態養殖及科學繁育項目,借助“黨支部+公司+農戶”模式,解決項目用地50戶農戶參與澳洲龍蝦養殖。目前,60畝養蝦基地建成投產,年養殖優質龍蝦幾百萬尾、蝦苗上千萬尾,產值達100多萬元,為村民又開辟一條增加收入的渠道。
第一書記羅建清(左)與農戶交流。
近年來,馬埔村黨建引領,黨員“領富”作用,依托本村優質土質、水質條件和豐富的種植經驗,把百香果、薯粉加工、龍蝦產業等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提高群眾增收的途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全村種植百香果200余畝、出產粉條300多噸,成了遠近聞名的百香果村、粉條村。
村民在龍蝦養殖基地交流經驗。
“馬埔村曾經是貧困村,2017年脫帽后,村黨支部引領村民‘山頭、地上、家里、水中’一齊發力,闖出了一條村強民富的路子,昔日的‘馬牯頭’就成了當地鄉村振興的‘領頭馬’了?!迸罂阪傸h委宣傳委員林潔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