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行人信號燈
2020-12-03 08:36:01? ?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 陳曦11月20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行人經過街頭信號燈。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家“紅綠燈小人”品牌商店內景。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家“紅綠燈小人”品牌商店一角。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9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座“綠燈小人”雕塑。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一家“紅綠燈小人”品牌商店拍攝的櫥窗內戴口罩的“綠燈小人”。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一家“紅綠燈小人”品牌商店內拍攝的商品。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11月20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行人在紅燈前等待。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家“紅綠燈小人”品牌商店外景。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9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行人信號燈。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家“紅綠燈小人”品牌商店一角。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11月20日,在德國首都柏林,一輛有軌電車從行人信號燈旁駛過。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20日在德國首都柏林勃蘭登堡門附近拍攝的行人信號燈。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這是11月1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紅綠燈小人”圖案的拼版照片。 柏林的人形行人信號燈于1961年由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創作,1969年開始投入使用并逐漸普及。其設計的初衷是讓對顏色不敏感的群體更好地識別行人交通信號,同時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此外,這種信號燈的發光面積也比一般的行人信號燈更大,因而更加醒目。時至今日,這種“紅綠燈小人”已經成為了柏林的一種文化符號。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