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堿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2020-04-16 15:07:3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它們也是我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并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連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及地區為防止本土出現糧食供應短缺問題,啟動了限制本國糧食出口的政策。這一舉措,也引發了一輪各國評估是否有可能遭遇“糧荒”的糧食安全“反思潮”。 就我國而言,受耕地面積“紅線”影響,糧食耕地面積大幅度“擴容”并不太現實。 因此,要確保糧食安全,主要聚焦在以科技提升耕地畝產量,及挖掘“紅線”外可能“無中生有”出的糧食耕種面積上。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發展耐鹽堿水稻方案,就有望增加“紅線”外耕種面積。 事實上,袁隆平院士提出這一長期性目標已有幾年時間。自目標提出,全國領域內科學人員就在不懈攻關,并已在我國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和種植上,獲得“初體驗”。 4月14日,在海南三亞“國家耐鹽堿水稻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期間,袁隆平院士在再度觀摩了解全國耐鹽堿水稻技術最新進展后,點了個大大的贊:“我對通過雜種優勢利用、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的結合,實現耐鹽堿水稻新品種的重大突破充分信心!”他堅信,雜種優勢利用和耐鹽堿基因,是實現耐鹽堿水稻育種目標的關鍵。 如何將這一目標實現的“底盤”打造得更牢靠?我國超級雜交稻超高產技術發源地的湖南,擬在耐鹽堿水稻核心技術創新上,打造全國性科技協同平臺,助力突破“藏糧于地”空間、拓展“藏糧于技”儲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據初步設想,該平臺擬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分布于多省份的相關研究單位共建。 “針對我國鹽堿地分布廣、類型多樣,研究優勢單位、平臺和人才隊伍分散、難以集中的特點,平臺擬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模式建設,來組織全國最大范圍的優勢力量協同攻關,儲備國際領先的鹽堿地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培育糧食生產新增長點,搭建國際一流耐鹽堿水稻研發技術創新平臺,培養耐鹽堿水稻全產業鏈國家高端創新人才隊伍,打造耐鹽堿水稻創新型產業集群。”湖南省科技廳廳長童旭東談及協同平臺構想時說。 而據湖南雜交水稻中心消息,技術路線上,則擬以利用雜種優勢技術培育高產、優質、適應性廣的耐鹽堿水稻重大新品種為主線,構建不同鹽堿地生態區耐鹽堿水稻豐產高效應用模式并大面積示范。 “今年,我們在遼寧省盤錦市新興鎮開展耐鹽堿新品種試種,示范面積大概30畝,耕地土壤鹽度約千分之六,酸堿度在9左右。”正在盤錦“蹲點”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袁隆平團隊成員彭玉林透露通過電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身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則透露,今年,在袁隆平院士親自安排下,他們已在內蒙古興安盟、黑龍江肇源、吉林大安、遼寧盤錦、浙江臺州,廣西北海,江蘇南通,山東青島,海南三亞,新疆阿克陶等全國10省份開展了耐鹽堿新品種示范,現在已有部分示范基地已完成播種。 |
相關閱讀:
- [04-15] 袁隆平提出發展“海水稻”目標:選育品種,每年可增產300億公斤
- [04-13] 福建將樂:春耕時節 水稻種植忙
- [04-09] 廈門:水稻插秧有神器 一天插秧20多畝
- [03-23] 我省水稻種植保險金額每畝提高到500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