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博羅內8月19日電 通訊:愛在非洲 醫技相傳——走進中國第15批援博茨瓦納醫療隊 新華社記者 楊孟曦 劉瑞娟 談到給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名患者,中國第15批援博茨瓦納醫療隊隊員邱華驥說,那是他在今年1月接診的一名10歲男孩,右小腿患上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情況很嚴重,當地醫生束手無策,經過他的手術治療,男孩很快康復。 男孩的媽媽對邱華驥說,感謝中國醫生,感謝中國政府,“因為你們,他又可以踢球了,足球就是他的生命”。 中國援博茨瓦納醫療隊由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派遣,從1981年派出第一批醫療隊,迄今共派遣15批醫療隊、465名專業醫務人員,累計診治患者270多萬人次,施行各類手術近13萬臺次。 目前在博茨瓦納執行援外任務的第15批醫療隊共46人,涵蓋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麻醉科等18個專業,分兩支分隊駐扎在首都哈博羅內市的公主瑪麗娜醫院和第二大城市弗朗西斯敦的仰加圭醫院。 在8月19日第二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走進這支醫療隊。 哈博羅內分隊長林鵬燾是經驗豐富的麻醉醫生。8月12日,林鵬燾為一名94歲的患者解決了大難題。老人不慎摔倒,導致左側股骨頸粉碎性骨折,急需接受手術治療。但因老人患有多種疾病,當地麻醉醫生認為施行麻醉的話患者很可能身體挺不住。 面對難題,林鵬燾選擇迎難而上。經過周密的準備,他通過小劑量腰麻及控制體位等技術,成功為患者施行了半麻,保障了手術順利進行。林鵬燾說:“這的確是一次高風險的嘗試,但是我覺得只要有一點點機會,就應該盡全力去爭取。看到老人恢復良好,我非常高興。” 年輕護士黃露詩在公主瑪麗娜醫院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化療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以及承擔對當地腫瘤專科護士和實習生的臨床帶教工作。 黃露詩所在科室有一名晚期喉癌男性患者,同時伴有HIV感染。在一次化療時,患者咳嗽不止,氣管套管處還不時噴濺出分泌物。面對可能發生的HIV職業暴露危險和難聞的氣味,黃露詩鎮靜地為患者找來干凈的衣服換上,清理了床單和患者的氣管套管。 “當時,患者緊緊盯著我,眼神里是滿滿的感激,同時雙掌合攏放在胸前表示感謝。”黃露詩說。 羅建斌是醫療隊泌尿外科的專家。3個月前他接診了一名女患者,此前被診斷患有“右腎巨大腫物”,曾到當地多家醫院求診,均被告知腫物太大、手術風險高無法實施手術,最終轉診至公主瑪麗娜醫院。 羅建斌為患者進行了全面檢查,判定患者尚有手術治療指征,于是將患者收住入院,決定為她實施手術。當腫物被取出時,手術室的護士們都驚訝不已,大家從沒見過這么大的腎臟腫物,對中國醫生的醫術贊嘆不已。 羅建斌說:“我們來援助,就是要為當地解決難題,我們也有能力有技術可以解決這些難題。” 陳希杭是一位耳鼻喉科醫生,在公主瑪麗娜醫院援助期間,陳希杭不僅治病救人,還兼起了對當地醫生和醫學生的帶教工作。 “耳科手術是公主瑪麗娜醫院的短板。”陳希杭說,“幸運的是,我所在的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耳科領域是強項。因此,我覺得應該用我們的優勢來彌補他們的弱勢。” 在陳希杭的指導下,耳鼻喉科的住院醫師博尼羅已經慢慢可以獨立做一些常規手術了,從陳希杭的“得力助手”變成了“得力拍檔”。去年11月,在陳希杭的幫助下,博尼羅參加了在中國舉辦的首屆國際耳神經及側顱底顯微外科培訓班,受益匪淺。 |
相關閱讀:
- [ 08-19]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中國援贊比亞第21批醫療隊工作紀實
- [ 08-16]中國(福建)第15批援博茨瓦納醫療隊開展義診
- [ 08-08]撒哈拉沙漠上的“白衣使者”——記中國援突尼斯醫療隊
- [ 08-02]國家衛健委、財政部工作組蒞臨援塞內加爾醫療隊開展調研
- [ 07-24]中國新一批赴黎維和醫療隊通過聯合國裝備核查
- [ 07-01]第二批中國援岡比亞醫療隊結束援助任務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