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 張夢然) 人類嬰兒期是怎么學習語言的?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志12日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稱,年幼的鳴禽在學習附近成年鳥的歌聲時,其聽覺皮層的深層神經元會對這種歌聲的聲學特征產生調諧。這項研究強調了聲音交流如何塑造鳴禽的聽覺編碼,更重要的是,其表明類似的過程也可以幫助人類在幼年時學習言語。 人類和鳴禽均通過嬰兒期所體驗的聽覺提示,開發(fā)出終身的聽力和溝通能力。因此,人類的聽覺皮層更傾向于響應言語而非其他聲音。類似地,鳴禽的聽覺皮層更傾向于響應同類的歌聲而非合成的聲音。但是,這種調諧是在生命初期便已固定下來,還是以一種物種特異性的方式發(fā)展形成,目前仍未可知。 此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莎拉·烏雷和喬登·摩爾以兩種鳴禽——斑胸草雀以及長尾草雀為對象,研究了它們的歌聲演變和聽覺皮層內的神經元調諧。有些鳴禽學習同類的歌聲,而有些則由來自第三種物種的養(yǎng)父母——十姊妹(一種有群居習慣的雀類,常常作為其它小型鳥的假母)的“調教”。 研究人員發(fā)現,幼鳥會學著模仿養(yǎng)父母的歌聲,而且它們的聽覺皮層神經元,會對所學歌聲的特定聲音產生調諧——這一點獨立于養(yǎng)父母的物種類型。 研究人員總結表示,這些發(fā)現揭示了鳴禽早期的聲音交流是如何塑造“聽覺編碼”的。同時也表明:類似的過程或可以解釋為什么將幼年孩子置于語言特異性的聲音環(huán)境,可以預測其成人的言語知覺。 總編輯圈點 相似的基因變異,讓人和鳥類發(fā)展出各自的聲音系統(tǒng),都十分精巧、美麗且實用。與聽覺相關的增厚的大腦皮層,讓人和鳥都擁有了社會交流的潛力。新的研究為科學家對聽力的猜想補充了細節(jié),然而眾多謎團尚未被揭開。無論如何,沒有語言功能就沒有思想和人類的特殊性。對鳥類聽力的探索,關系著人們對自身本性的認識。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