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王慶凱)“相比看得見摸得著的GDP、稅收、進出口額等‘硬成果’,那些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轉變政府職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思路和經驗對于城市高質量發展更珍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日前在北京根據自身參與上海浦東新區開發建設的經歷如是說。 多位與會專家在由中國網和云河都市研究院主辦的“開放與創新,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城市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遵循“空間均衡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均衡,不唯GDP和稅收。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進一步闡釋了“空間均衡發展”的理念。他認為,城市化高質量發展的含義,是城市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實現均衡發展。即在一定空間內,實現“經濟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三個發展的均衡,既有財富增加,也能公平分享到所有人,還能保持自然再生。 多位專家指出,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應建設培育現代化都市圈。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長、東京大學教授周牧之認為,以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為抓手提升城市發展品質,以高質量的城市化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當下中國經濟意義重大。 2019年,中國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結構,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資和潛在消費需求,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是現代化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標志。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規劃司副司長周南在研討會上表示,政府要加快推動都市圈內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的進程,調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數量、結構和布局來適應人口增長帶來的有效需求,用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帶動都市圈內人口遷移。 周南表示,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需要在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強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加快建設統一市場、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強化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等六個方面下功夫。(完) |
相關閱讀:
- [ 06-13]新華時評:雙創活力激發澎湃發展動力
- [ 06-13]“習書記對發展軍隊事業有感情有思路有辦法”
——習近平在寧德(十) - [ 06-13]首屆政企新媒體發展論壇舉行
- [ 06-13]期待中吉關系在新形勢下實現更大發展
- [ 06-13]國際觀察:新舉措 新作為 新擔當——成員國期待書寫上合發展新篇章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