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熊貓幼兒園”
位于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有一所“熊貓幼兒園”,目前,18只幼年大熊貓在這里悠閑地生活著。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三大難題,創建了世界最大的人工大熊貓圈養種群。截至2018年年底,該中心圈養大熊貓種群已達到285只,占全世界圈養大熊貓種群的近60%。

西瓜上擂臺
5月2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西瓜在西瓜擂臺賽上展示。
當日,第31屆北京大興西瓜節暨全國西甜瓜擂臺賽在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種植戶參賽。

多慶湖畔黑頸鶴
一群黑頸鶴在西藏亞東縣多慶湖畔休憩(5月29日攝)。

廣州:與小黃鴨同戲水
5月28日,游客在廣州長隆水上樂園與小黃鴨一起玩水(無人機拍攝)。當日,廣州長隆水上樂園開啟“小黃鴨兒童嘉年華”主題活動,超過一萬只小黃鴨與大人小孩一起“共享”歡樂時光。

探秘“粉蠟箋”
5月23日,劉靖在展示“粉蠟箋”成品。在安徽省巢湖市黃麓鎮有一個紙箋加工技藝傳習基地,多年來致力于“粉蠟箋”的制作及工藝傳承。“粉蠟箋”始創于唐代,因制作技藝復雜,用料昂貴,長期作為皇家御用紙,其制作技藝在清末失傳。巢湖市黃麓鎮居民劉靖從小跟隨家人學習紙箋加工技藝,經過多年嘗試于1997年成功將制作“粉蠟箋”的傳統工藝“復活”,并逐步建立紙箋加工技藝傳習基地,從事“粉蠟箋”的制作及傳承。 “粉蠟箋”的制作要經過染色、灑金、描繪等多道工藝將手抄原紙做成加工紙,目的是為了更適合書寫、印刷或為書法、繪畫所需,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提高文化內涵。2008年,劉靖傳承的“紙箋加工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劉靖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紙箋加工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深閨”山村打造創意慢生活
石舍村是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鄉村慢生活體驗區中的三個村落之一,位置偏僻,依溪而居,風景秀美。近年來,石舍村結合古建筑保護工作,在清潔、美化村莊的基礎上,對一些廢棄古建筑進行修繕,引入咖啡館、民宿等文化創意類項目,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吸引大批游客前來體驗,小山村走上了一條發展美麗經濟之路。2018年,石舍村接待游客10萬8千余人次,旅游經營凈收入1260余萬元。

浙江慈溪:非遺體驗迎“六一”
臨近“六一”國際兒童節,浙江省慈溪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的青年志愿者為當地小學生開設了“星星點燈陶藝大課堂”。活動讓孩子們在制作陶藝的過程中培養感知力、觀察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讓孩子們從小了解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越窯青瓷技藝,實現非遺文化的代代傳承。

“鹽都”自貢:一粒鹽引發的創新和轉型
四川省自貢市的地名,來自兩口鹽井“自流井”“貢井”的首字。
從公元1世紀開鑿第一口鹽井以來,近兩千年里,這座川南城市的命運一直和鹽息息相關。至今,鹽業仍然驅動著這座城市的發展。

木板上的中國畫
今年52歲的陳東明出生在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普樂堡鎮瓦房村一個普通農民之家,自小跟爺爺學習版畫,如今在繼承木版年畫傳統技藝的同時,將中國傳統山水畫和木版年畫結合,嘗試創新和發展。

陜西略陽雨后初霽 森林公園美若仙境
5月30日,游人在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呼龍臺前欣賞風景(無人機拍攝)。
當日,雨后的陜西省略陽縣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云霧繚繞,美若仙境。該公園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處,這里奇峰兀立、爭奇斗險,巨樹參天、古藤高懸,是戶外探險、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