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張子揚)中國最高檢第六檢察廳廳長元明22日在北京談及民事“虛假訴訟”時指出,近年,財產性糾紛案件成為發生虛假訴訟的多發領域,從民間借貸為主,逐步擴展到房地產糾紛、離婚析產糾紛、追索勞動報酬糾紛以及保險理賠、仲裁、公證等。 最高人民檢察院當日上午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近年來檢察機關加強虛假訴訟監督工作情況。 元明指出,民事“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單方或者與他人惡意串通,采取偽造證據、虛假陳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法律關系,虛構民事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企圖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妨害司法秩序的行為。 元明認為,虛假訴訟的特點和危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侵害利益多元化,嚴重妨害司法秩序。虛假訴訟行為人通過各種方式手段達到獲取不法財產利益的目的。這種虛設債權債務、偽造變造證據等行為不僅損害第三人利益,還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妨害司法秩序和國家治理,損害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 ——方式隱蔽多樣,發現查處難度大。一是虛假訴訟主體之間通常具有特殊利益關系,隱蔽性強。虛假訴訟案件一般由當事人雙方合謀制造,通常具有特殊的利益關系,雙方表面對立,但實質相互串通,采取隱瞞事實、異地起訴、偽造代理手續等方式,在訴訟過程中默契配合,雙方勾結進行虛假訴訟。二是虛假訴訟手段隱蔽,難以識別。虛假訴訟行為人一般具備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個別律師充當司法掮客,“勾兌”當事人和承辦法官,成為了虛假訴訟的“智囊”,為虛假訴訟的順利進行出謀劃策,有的法官收受當事人賄賂后,充當虛假訴訟的“保護傘”。 ——表現形式往往缺乏對抗性,以調解結案居多。在雙方串通型虛假訴訟中,當事人雙方具有共同的利益,對抗性明顯不足,舉證、質證流于形式,往往采取自認、和解、放棄答辯等方式進行,以迅速結束訴訟程序,取得法院法律文書,達成非法目的。 ——案件數量仍然處于高發階段,類型集中于涉財型糾紛。近年,虛假訴訟案件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仍處于高發階段。從案件領域情況看,財產性糾紛案件成為發生虛假訴訟的多發領域,從民間借貸為主,逐步擴展到房地產糾紛、離婚析產糾紛、追索勞動報酬糾紛以及保險理賠、仲裁、公證等領域。(完) |
相關閱讀:
- [ 05-22]專訪:中國發展給亞太地區帶來積極影響
- [ 05-22]薌城區部門進企業解難題 服務企業發展
- [ 05-22]漳州市領導到薌城調研物流行業發展情況
- [ 05-22]薌城區領導到浦南調研新村建設和企業發展
- [ 05-22]營商環境改善增強民企發展信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