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上圖為在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八好小學,工人在食堂為學生準備營養午餐。
拼版照片:上圖為在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八好小學,工人在食堂為學生準備營養午餐(2019年5月7日攝);下圖為八好小學的學生將裝好大米的飯盒放進鍋里(2014年11月24日攝)。 曾經,淘米、入鍋是孩子們每天上課前都要做的事;現在學校建了新食堂,學生們每天放學后就能吃到準備好的營養餐。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是集老、少、山、窮、庫于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轄區內極度貧困地區的七百弄、板升、雅龍等鄉鎮因地處喀斯特地形地貌中,自然條件惡劣而被稱為“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受此影響,這里的教育水平曾經十分落后。校園狹小、教室危舊、食堂簡陋、宿舍擁擠、設備短缺、飲水困難……這是長期以來大化部分貧困大石山區學校的真實寫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國家對民族地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大化當地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興建教學樓、宿舍樓、操場、食堂、水柜等,更換課桌椅,充實圖書室,普及遠程教學系統……一系列的投入建設使校園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大化還全面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教育精準資助體系,保障貧困山區學生接受良好教育,幫助貧困家庭拔掉窮根。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