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5月12日電 (國際觀察)法國“黃馬甲”運動將走向何方 新華社記者 徐永春 應強 5月11日,“黃馬甲”游行示威活動連續第26個周六在法國多個城市舉行。游行相對平靜,參與人數再創新低。 分析人士認為,持續近半年的“黃馬甲”運動未能幫助法國社會達成共識,其最終走向仍不明朗。法國政府為平息“黃馬甲”運動絞盡腦汁但應對舉措飽受質疑。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法國社會仍在艱難尋求解決之道。 參與人數持續走低 據法國內政部公布的數字,有18600人參與11日的“黃馬甲”游行,其中巴黎有1200人,是該運動發起以來參與人數最少的一次。法國民眾對游行的關注度和支持率也持續下降。 去年11月中旬開始的“黃馬甲”運動提出的訴求包括:更好地實現社會公正、更合理地分配財富以及更有效地應對環境問題等。 法國《費加羅報》前總編尼古拉·貝圖表示,“由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憤怒和抗爭,難以形成共識,游行自發起伊始就一直處于徘徊和迷茫狀態,歷時半年并未提出建設性建議。” 而且,“黃馬甲”游行中混進大量暴力分子,頻繁發生的暴力打砸事件有損“黃馬甲”形象。這暴露出法國社會的深層問題,就是法國的城鄉發展不均衡遲遲未能緩解,導致貧困的大城市郊區和鄉村成為孕育社會不滿甚至騷亂的溫床。 政府應對舉措受質疑 面對執政以來的最大危機,法國總統馬克龍多次作出妥協,推出改革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黃馬甲”抗議浪潮爆發后,馬克龍政府去年底決定取消上調燃油稅計劃,同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但“黃馬甲”并不買賬,持續舉行示威活動。 今年1月15日,馬克龍發起全國辯論,希望凝聚法國社會對推進改革的共識。4月初,持續2個多月的全國辯論收官。據法國官方提供的數字,全國辯論參與者達到150萬人,各地共召開10405次地方會議,50萬人提出了建議和訴求。 4月25日,馬克龍根據全國辯論所反映的民意,提出政治經濟等領域一系列改革舉措。他承諾大幅削減個人所得稅,還承諾提高退休金,深入改革民主制度,改變議席分配方式,部分下放政府權力等。他主張歐盟加強邊境管控,同時接收一些生命安全面臨威脅的避難者。 盡管官方數字“亮眼”,改革表態“有力”,但仍未能徹底平息“黃馬甲”運動。在反對者看來,馬克龍發起的全國辯論更像是一場“政治作秀”,他游走于法國各地會見地方官員和民眾,卻缺乏改革誠意和有效方案。 根據法國民調機構埃拉貝發布的民調結果,65%的受訪者認為馬克龍的改革方案并不令人信服。據法新社報道,近期多項民調顯示,馬克龍的支持率在30%左右。而他2017年上臺初期支持率一度超過60%。 走向充滿不確定性 分析人士認為,引發“黃馬甲”運動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民主制度弊端和法國社會階層固化,這些痼疾顯然都難以根除。因此,盡管“黃馬甲”運動有趨冷之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國社會的深層矛盾會隨之消散。 首先,“黃馬甲”運動是西方民主制度弊病不斷累積的結果。“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難以產生真正代表中下層民眾利益的代言人,導致中下層的聲音長期被忽視。選舉上臺的各路政客只顧維護自身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常常為應付選舉而追求短期政績,缺乏長遠規劃。 其次,法國社會結構呈現嚴重“千層餅”化的局面,各階層之間缺少溝通,彼此隔絕,使得法國社會在需要改革轉型時難以聚力前行。 此外,放眼整個歐盟,經濟增長放緩,難民移民增多,恐怖威脅加劇,許多成員國民粹主義思潮盛行。在此背景下,法國“黃馬甲”運動中的一些動向與歐洲民粹勢力抬頭的趨勢相呼應,更增加了其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 |
相關閱讀:
- [ 02-28]新華國際時評:法國民意抖落“黃馬甲”
- [ 02-27]馬克龍批評“黃馬甲”暴力游行
- [ 02-18]國際觀察:“黃馬甲”運動滿三月 法國政府何時走出困境
- [ 01-30]脫歐、黃馬甲、政府關門——歐美治理困境面面觀
- [ 01-15]比利時“黃馬甲”示威者遭卡車沖撞肇事嫌犯落網
- [ 01-09]硬對“黃馬甲” 法國擬立法嚴懲暴力示威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