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深處》小科普之閩南建筑
2019-03-14 16:24:41??來源: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閩南話把房子叫厝。閩南紅磚古厝,紅磚紅瓦,艷麗恢弘,盡顯建筑之張揚,而內在則質樸端莊。 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于福建廈、漳、泉等地,在臺灣以金門最為集中。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是對閩南紅磚建筑特色的形象表述。 《海門深處》中明月家的民宿就是傳統(tǒng)閩南建筑,中間有個天井,四周的古建筑圍起來,有些類似北京四合院。 閩南建筑特色: 1、紅磚白石雙坡曲 黃金良在其著作《泉州民居》中認為,泉州傳統(tǒng)民居造型樸素,色彩和諧明亮,空間層次明確,石材與片磚插花砌筑的墻體,山花與入口的紅磚貼面,形成強烈的個性。特別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紅色貼面磚和層面瓦,使建筑呈現了統(tǒng)一的暖色調。“色感異常強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紅磚文化區(qū)。” 泉州地區(qū)的這種紅磚在燒制時,由于堆疊形成特有的印記,而印記在建筑時因刻意整齊堆疊,形成別具一格的建筑裝飾。至于“雙坡曲”,是指屋脊兩邊的瓦面并非如其他地方的直線坡度,而是略下彎呈弧度下降。從外觀上看,其獨特的“曲線美”能給人美感,但科學上也有其道理。黃金良分析認為,這種“雙坡曲”,使得雨水在屋面流下時,先蓄勢下滑,后在屋檐口完成“沖刺”,出得更遠更徹底。 2、出磚入石燕尾脊 出磚入石是閩南紅磚區(qū)建筑中一種十分獨特的砌墻方式,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和紅磚交壘疊砌,因其外觀而得名。相傳明末,閩南地區(qū)發(fā)生大地震,地震過后當地人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磚、石、瓦、礫構筑成了這樣一道獨特的墻體,后來被人們廣泛應用,沿襲成風。用這種方法砌成的墻不僅堅固防盜、冬暖夏涼,而且古樸美觀,成為我國民居建筑藝術的一大杰作。在蟳埔等沿海一帶,也有用海蠣殼作為出磚入石材料的。據說這種材料從非洲等地運來,成為泉州對外交往密切、“梯航萬國”的一個佐證。 據考證,我國古代有敬天的思想,而屋脊上的“鳥”有如天使,是一種通天的靈物,能通天敬神,燕尾脊由此而來。燕尾脊是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像燕子的尾巴一樣。在傳統(tǒng)建筑中,燕尾脊約定俗成是代表主人曾經中舉,或是用在宮廟上,但在泉州古厝中,只要規(guī)模稍大的大厝都可見到。 3、雕梁畫棟皇宮式 皇宮式即按皇宮式樣建造的大厝,也稱官式大厝或“皇宮起”,是泉州傳統(tǒng)民居的典型。在這種建筑中,木雕、彩繪、石刻、透雕、泥塑、剪貼等民間手工藝精品隨處可見。 明清建造的正規(guī)宮殿式民居規(guī)格巨大,建筑宏偉,往往為群體建筑,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肅穆大方,在文化內涵上,既體現了與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相適應的封閉式主次尊卑尚禮氣氛,又讓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其布局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多層次進深,前后左右有機銜接等特點。另外,建筑群內名人雅士的墨跡于門墻、廳壁上隨處可見,內容豐富多樣,體現皇宮式大厝主人較高的文化品位和崇尚風雅的心理。 4、中西合璧 土樓在泉州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內地縣份,沿海縣份個別地方也有。除土樓外,泉州還有木樓、竹樓、吊腳樓等建筑型制,主要分布在永春、德化等竹木資源豐富的地方。 泉州土樓基本上興建于清代,在其建筑外觀上,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封閉性和防衛(wèi)性,尤其是后者。不少土樓都有瞭望臺、射擊孔,墻壁和大門都很厚實,不但要封鐵皮,還要在門上方安置水槽,以防火攻。這使人聯(lián)想到土樓民居形成時期的戰(zhàn)亂頻繁、土匪出沒的歷史背景。而在土樓的內部結構方面,則又使人感受到一種囿于封閉圈里的相對開放性,至少在各家日常生活中的隱秘性方面,就不如村落聚居模式的一家一戶小住宅。土樓居民的集體意識比較強烈,風雨同舟,同甘苦,共患難,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一座土樓就是一個戰(zhàn)斗的集體。 在泉州各種傳統(tǒng)建筑中,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在近現代尤為多見,相當部分都是當年的華僑回國建造,有的建筑材料還是從國外漂洋過海運回的。至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就是明顯的佐證。這些中西合璧建筑,是了解各個時期泉籍華僑活動、商貿往來、歷史文化的難得的素材,更是研究泉州近現代建筑歷史的“活史料”。 紅磚文化是閩南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閩南當地對紅色有著特殊的喜好,紅色磚瓦被工匠們以巧妙的工藝用于傳統(tǒng)建筑中。《海門深處》呈現了閩南地區(qū)特有的傳統(tǒng)建筑,令人好奇,小編也想入住明月家的民宿感受一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