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深處》地方特色篇
2019-03-14 16:16:24??來源: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電影。印象中以文藝片居多,例如比較新的《岡仁波齊》、《路邊野餐》等等。若是回到商業片來,“地域特色”或者“異域風情”只是一個元素一個賣點,用來調動觀眾日漸麻木的神經,例如《唐人街探案》、《泰囧》、《心花怒放》。他們并沒有根植某一片土地,展現出一種土地情懷。電影《海門深處》是一部閩南風情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展現了閩南依傍大海的地貌,在風土人情、民風民俗上更是有了深層次的探討。《海門深處》是中國電影里程碑鮮有的地域特色濃烈的文藝商業片,其對閩南風貌的表現也是首屈一指,除此只有臺灣的侯孝賢曾有過閩南語的電影(臺灣本土文化與閩南文化同宗同源)。 一:以閩南為背景的人間悲劇 這部影片講述了雕刻家麥野入住明月家與守塔人有根家合營的“惠女民宿”,雖然他小心刻意隱瞞著自己過去的身份,但塵封20年的一切揮之不去,這座古厝的每一個人因此無法平靜,20年前的不幸改變了三家兩代人的人生命運,這些不敢觸摸傷痛與恩怨正隨著麥野的到來一點點被揭開:麥野的養父蔣奎那年30歲,才華橫溢而青春沖動,因為當地習俗,結婚多年還不能與妻子(守塔人有根的妹妹)同居,乘天黑在防沙林強行求歡,不料陰差陽錯失手殺了妻嫂,妻子也因此跳潭自殺。 電影中男主人公的命運同這片土地緊緊聯系在一起。麥野生于、長于這片土地,本名為“蔣虎”,后來因為家庭破裂才改名換姓遠走他鄉。他可以更換他的名字,卻永遠不能忘卻或者逃開他身份的魔咒。盡管他是為了古城改建論證會而來,但在冥冥中,他是被召喚至此;劇情中麥伯對他說的“該回去了”這句話的宿命感極重。他的崇武之行更像是他的身份認同之行;失魂落魄的游子終于榮歸故里,即便是命隕此處,也算是落葉歸根了。 羈絆他的“海門深處”石雕作品,這個葬送了明月父親的最后由蔣奎完成的“無名氏”作品最后成為了麥野的魂歸之處。這部電影之前的名字“海祭”倒是頗能表現這層宿命感的意味。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在麥野成功治愈大力,了解了當年的恩怨,完成了造福鄉里的石雕群之后,麥野的心愿已了,老天便把他收走了。 可以說無論是20年前的由于陋習所導致的家破人亡,還是20年后海難有根、麥野的命喪黃泉,這些悲劇的發生都滋長于閩南這片土地。三家兩代最后只剩大力、秀花、明月三個人,唯有明月腹中的孩子能為這一個悲劇的結尾帶來一點希望。 二:對于傳統文化“破與立”的思考 縱觀整部電影,對于所謂的“文化傳統”,對于究竟這種“文化傳統”是破還是立,導演有著復雜且糾結的表達。蔣奎的悲劇,這發生在20年前的慘案,坑害了三家兩代人。而始作俑者就是這該死的“傳統”,這牢牢禁錮惠安女的“傳統”——女人沒有身孕不得住夫家。正是因為這一條毫無人性的“傳統”,蔣奎才會控制不了性欲,才會在防風林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破傳統”是導演極力倡導的,在電影從頭到尾都深深地感受到他對這種傳統的深惡痛絕。可是另一方面,導演又是“立傳統”的擁護者,從塑造明月這一個勤勞勇敢的惠女代言人到設計麥野為鎮子雕刻石雕群的這種可以解讀成“恢復風水”的行為來看,導演又對“傳統”包含深厚的感情,是一種“立傳統”的作為。 究竟閩南的傳統是破還是立,究竟什么才是惠安女,導演李永超并沒有給出準確的答案。就像是明月在帶麥野參觀石雕場說的那樣,自己對于惠安女的這種演繹究竟是否只是滿足游客獵奇心理的?這種商業模式下的惠安女的推廣究竟可不可以持續呢?惠安女文化究竟是不是擁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還是會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里,不復蹤影?導演在電影里向觀眾拋出的的這個文化傳承的問題,也是受到現代化沖擊對傳統不斷擠壓的中國所面臨的問題。 毋庸置疑的是,李永超導演對于閩南文化有一種割舍不下的依戀之情,無論是“破傳統”還是“立傳統”,這份故土之情是不能抹殺的,這也處處展現在電影中。電影里有一個片段,麥野和明月在逛街時路遇燒磚塔的孩子們,他們不禁回想起從前他們(小虎、小大力、小明月)在玩這項游戲時的場景。這個片段其實是來自導演童年的回憶中。有關于傳統的回憶是溫馨的,貫穿于他整個人生回憶中。這個對于傳統的撿拾是有溫度的有分量的。類似于《海門深處》的對傳承有所思考的電影有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只不過李安挑戰的是整個中國五千年文化;而《海門深處》則是針對地域性的習俗。 三:閩南地方特色為電影錦上添花 古樸雅致的紅磚古厝,高大雄偉的崇武古城,洶涌澎湃的大海,氣勢磅礴的石雕群,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后宮”這些獨具一格的自然人文景色都恰如其分地融入電影中。另外南音、魚卷、媽祖、石雕、影雕、燒磚塔、媽祖信仰這些閩南元素都悉數上場,為電影錦上添花。電影里有一場是麥野夢見了明月唱南音并為其伴奏,倏忽間明月便消失無蹤,只剩麥野在一旁悵然若失的戲份。明月唱著如訴如泣的南音在朦朧的夢境中尤為嬌俏可人。順便說一句,南音是晉唐遺韻,是保留最好的中原古樂,發源于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而南音的運用將麥野那份對明月的傾慕展現得淋漓盡致。 跟《海門深處》調性相近的有《百鳥朝鳳》、《孫子從美國來》。這兩部片子對于陜西文化的描繪細致;《百鳥朝鳳》是一曲對于中國傳統樂器——嗩吶的挽歌,而《孫子從美國來》則是對于中美文化的兼并——蜘蛛俠皮影持一種包容態度。而《海門深處》這一部有情懷有態度有劇情的片子無疑是浮躁的中國電影里的一股清流,在對于文化傳統的審視、對于閩南風情的描繪、對于親情愛情的重新定義都獨樹一幟。(文/有匪)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