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之父”奧尼爾:英國若單干,可學習日本 參考消息網2月11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2月6日發表高盛資產管理公司前董事長、英國財政部前國務大臣、“金磚國家”概念提出者吉姆·奧尼爾的文章稱,日本近些年來經濟發展穩定,脫歐后的英國有必要加強與日本的商業關系。參考消息網編譯文章如下: 上個月,我在東京參加了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大和綜合研究所就英國脫歐后的日英關系舉行的會議,這是我六年前離開高盛后首次回到日本。而在此之前,我從1988年起定期訪問日本。因此,從一個比較超然的角度來看問題可能會有幫助。 人均績效增長強勁 總的來說,感覺2019年的日本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相對穩定。十年后,如果日本繼續在七國集團中呈現最高的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考慮通脹因素)增長率,我不會感到意外。 的確,日本在這個十年的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只有1.1%,但是日本不斷減少的人口和勞動力已經轉化為更強勁的人均績效。事實上,考慮到這個國家面臨的人口挑戰,它的表現很可能已經超過其長期的增長潛力。 此外,日本政府已經開始宣傳它為吸引一些外國出生的工人所做的努力,這表明它終于認識到移民對于未來的增長必不可少。這一點至少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顯現了。然而,事后看來,鑒于歐洲和美國最近對全球化的強烈反彈,日本長期以來拒絕采取親移民戰略的態度似乎不再像過去那樣看起來像個錯誤。 今年晚些時候,安倍晉三將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在此前20多年日本頻繁更換領導人之后,他帶來了一段少見的穩定時期。尤其是,他標志性的經濟戰略(“安倍經濟學”)取得了許多成功。除了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強勁增長之外,日本持續的通貨緊縮似乎已經結束,女性加入勞動力大軍的人數明顯增加。 量化寬松前景不明 此外,日本還即將迎來量化寬松政策實行20周年。這一非常規政策持續時間之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沒有人能夠確定如果它停止將會發生什么。而它仍在繼續的一個簡單原因就是,盡管注入大量流動資金,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激勵企業提高工資,但日本的通脹率仍持續低于安倍指示日本銀行設定的2%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結束量化寬松根本不會是一個選擇。不過,從理論上,人們仍可以質疑無限期將這一政策繼續下去是否明智。顯然,日本銀行要實現2%的通脹率,就必須引入重大的貨幣風險;而且,2%的目標是否明智還完全不明朗。即便是這樣,以犧牲其他政策重點為代價追求這樣一個狹隘的目標也是有風險的。許多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的艱難經歷中認識到這一點。 然而,至少在安倍離任前,日本銀行仍將繼續目前的做法。問題是在那之后會發生什么。鑒于日本央行在債券和股市中如此扭曲的存在,其收縮量化寬松政策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除非量化寬松結束的同時,政府債務狀況顯著改善(這種可能性極小),否則債券價格最終將陷入困境。 股市方面也可能如此,因為日本央行已成為許多日本公司的十大股東之一。另一方面,如果日本央行停止購買股票,股市的扭曲程度將減輕,個股分析可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毫無疑問,這些變數——再加上日本消費稅計劃上調——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占據金融分析人士的注意力。 談到最近這次會議的更廣泛話題,我意識到由于兩國經濟狀況的奇特之處,脫歐后的英國和日本之間的合作領域會比我之前想象的更多。例如,由于在處理對華關系方面擁有很多經驗,日本或許可以向其他發達國家提供一些智慧。 我猜想,英國的決策者與安倍一樣,熱衷于在數據保護和網絡安全方面加強合作——這個問題將在今年6月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得到重點討論。他們也會歡迎日本倡導的以規則為基礎的更好的全球治理體系。當然,他們或許還可以從日本最近在亞洲以及與歐盟達成的貿易協議中汲取一些經驗。如果英國決心在貿易問題上單干,加強與日本的商業關系十分必要。 |
相關閱讀:
- [ 02-12]英國2018年經濟增速放緩至1.4%
- [ 02-11]英國防大臣:脫歐后英國應動用硬實力維系利益
- [ 02-11]民調:過半英國人支持推遲英國脫歐期限
- [ 02-11]英國“脫歐”在即 荷蘭有望吸納更多投資
- [ 02-05]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向全球華人拜年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