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和靜縣的一處積雪調查區,科研團隊隊員在翻越雪坡(1月20日攝)。
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環繞新疆境內天山,開展積雪特性調查。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團隊由9名成員組成,他們冒著嚴寒,跨越數千公里,通過野外地面觀測,采集天山積雪特征數據。
早出晚歸,對科研團隊來說已成習慣。他們使用雙針溫度計、熱紅外成像儀、雪特性分析儀等設備,采集積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溫度等數據。每個野外作業點都需耗時1小時左右,碰上“加密”觀測點,耗時更久。
據介紹,積雪是天山地區河流補給的主要來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區積雪特性,可為新疆水資源調查、氣候變化、防災減災提供參考。未來,團隊還希望將積雪研究拓展到中亞國家,了解整個天山山脈積雪情況,為長期困擾天山周邊地區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災害提供預警方案。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這是在新疆昭蘇縣拍攝的一處積雪調查區(1月18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在新疆鞏留縣的一處積雪調查區,科研人員前往數據觀測采集點(1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白佳麗攝

科研團隊成員楊濤(左)、魏雯瑜(中)、郝建盛在新疆和靜縣的一處積雪調查區采集數據(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科研團隊成員楊濤在新疆昭蘇縣喀夏加爾鎮薩爾烏孜克村的積雪調查區采集數據(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攝

在新疆和靜縣的一處積雪調查區,科研團隊成員郝建盛在清理積雪剖面的雪層(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攝

科研團隊成員黃法融(左)和隊友夏瑋靜走在新疆昭蘇縣的一處積雪調查區(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攝

在新疆昭蘇縣喀夏加爾鎮薩爾烏孜克村的積雪調查區,隊員們在觀測采集積雪特征數據(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