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21日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許多體育界人士認為《意見》將使相關政策環境更加寬松,也將激發中國的體育競賽表演市場,而在相關制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品牌賽事也成為他們的期盼。 放寬準入推動政策環境更寬松 “現在在審批等方面仍然面臨許多掣肘,比如有的地方審批時長竟然要一個多月?!备穸肥澜鐒撌既私∪A說。 姜俊華面對的問題被認為將逐漸化解。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王裕雄認為,《意見》打破了部門界限,破解原來賽事舉辦的準入門檻及制約賽事舉辦方利潤鏈條延伸的障礙,增強賽事舉辦的盈利能力。 喬氏臺球董事長喬冰介紹,《意見》對“放權”給予了較詳細的論述,主要集中在營造良好的準入環境上,放權的核心在于各項規定清晰化,類似需要完善的資料必須一次性提示完全等等,這樣賽事的準入環境才會真正優化。 中國籃協副主席、陜西省籃協主席王立彬同時期盼,政府相關權限下放給協會更加徹底,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沒有政府寸步難行”的情況。 激發市場參與度增強產業活力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教授袁吉認為,《意見》的出臺將通過賽事拉動消費,對體育行業等多方面都是利好消息。在山東省體育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劉益民看來,“《意見》對于賽事發展這個‘久旱的沙漠’來說,就像‘及時雨’?!?/p> 《意見》提到引導扶持業余精品賽事,這讓長期從事全民健身賽事運營的企業更有信心。湖南凌鷹戶外體育運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凌說:“企業更有實實在在參與國家經濟建設中產生的獲得感、成就感,有助于今后打造更多適于老百姓參與的體育活動、賽事?!?/p> 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說,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具有重要的節事性質,每一次大型體育賽事都給舉辦地在市容環境等方面帶來巨大效益,并使旅游業受益。“一些自行車賽事的舉辦,不僅讓更多人參與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同時也向全國各地發出了大美青海的名片。”青海省體育局賽事管理中心主任時偉元說。 家住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的開門八極拳第七世傳人吳連枝也認為,《意見》出臺對于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等精品賽事和節慶活動開展無疑會產業巨大推動作用。已舉辦32屆的泰山國際登山比賽在2015年前,登山者中70%都為泰安本地人,經過對賽事品牌等進行全方位創新和包裝,2017年的登山者中,外地參與者占到八成。在業內人士看來,《意見》的出臺將進一步印證商業辦賽模式在增強賽事市場影響力方面的作用。 “我們希望和更多社會力量、市場主體合作,讓體育競賽表演產業在民族地區的脫貧事業、文化發展中起到更大作用。”西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尼瑪次仁說。拉薩市體育局局長王寧也表示,業余精品賽事在戶外資源豐富的高原來說,便是很好的發力點,同時如果可以設立體育產業引導資金或投資資金,共同支持西藏的賽事體系建設,對高原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完善制度建設 增強本土品牌國際影響力 《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等四大原則,針對體育競賽表演產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其他問題,業內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期盼。 姜俊華介紹,目前搏擊賽事選手出場費普遍虛高,但選手并不能拉動賽事門票收入,出場費與其市場影響力不成正比。同時他認為,行業要發展,不能僅靠賽事方自己,獨立運行、規范公正的第三方咨詢和媒體機構,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肖淑紅介紹,她的團隊目前成立了體育資源指數研究院,正在做體育產業鏈上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例如職業運動員品牌價值評估等,這將有利于買賣雙方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喬氏臺球董事長喬冰提出,目前在國內,體育自主IP賽事沒有版權,“我們欣喜地看到《意見》對知識產權的歸屬已經給出了答案,主體的多元化,意味著誰投資誰擁有誰受益的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喬冰說。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要引進國際重大賽事,中國更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且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賽事。喬冰說:“中國可以自己創建國際協會,掌握國際話語權,制定行業的運動規則。”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示范區(崇禮區)顧問于進河介紹,作為2022年冬奧會雪上項目的承辦地,當地也將利用自身的生態和資源優勢,堅持以國際A類滑雪賽事為核心,打造集國內外大眾滑雪賽事和夏季戶外運動品牌于一域的賽事體系,讓中國崇禮168國際超級越野賽這樣的比賽在崇禮落地生根。(執筆記者:王君寶,參與記者:周欣 王沁鷗 吳書光 楊帆 林德韌 譚暢 姚友明 李琳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