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地探索監管科技升級 “政企協作”模式效果凸顯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表示,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體系并沒有真正建立,與現代金融體系發展趨勢不適應性日益凸顯。這意味著不斷為金融監管注入“科技含量”還不夠,需要探索更適合中國國情的監管模式。 在監管沙盒、穿透式監管、功能監管等國外流行的監管模式在中國試水的過程中,一套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配合地方金融監管單位運營經驗的“政企協作”模式也開始“摸著石頭過河”。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窗口”城市,深圳在金融監管創新實踐上做出了率先嘗試。深圳市金融辦自主開發了深圳市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地方金融監管信息系統兩個核心監管科技系統,并在此基礎上聯合騰訊共同打造騰訊靈鯤金融安全大數據平臺。 依托上述三大平臺,深圳市金融辦可以全面、快速發現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行為,實現對全市318萬戶工商企業金融風險的監測預警。另據了解,騰訊靈鯤金融安全大數據平臺試運行期間,已對深圳25萬多家從事金融業務的企業做了初步分析,并對其中的11354家做了重點分析,識別出多家風險企業,市金融辦已對其中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企業預警并移交處置。 突出的實踐效果,也讓“深圳模式”在全國推廣成為可能。據騰訊安全大數據金融安全負責人章書介紹,靈鯤目前已在河北省金融辦、天津市金融辦、深圳市公安局、河南許昌工商局等地部署,在助力防范金融安全風險中發揮重大作用。除此之外,章書還透露,與北京市金融局、山西省金融辦、青島市金融辦、西安市金融辦等地的簽約工作已完成,靈鯤完成本地化部署已提上日程表。 靈鯤與地方監管單位的合作,也在業界引發持續關注。除了本次獲得“金融科技優秀解決方案”獎之外,還在上個月舉辦的2018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上,獲得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網絡安全產業聯盟等組委會部門指導頒發的“2018年網絡安全創新產品優秀獎”。 金融業態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轉變,全國各地、各界金融機構都在防范金融安全風險上不斷探索,伴隨著以騰訊靈鯤金融安全大數據平臺與深圳金融辦攜手打造的“深圳樣本”不斷完善、復制、推廣,構建和諧有序的金融市場將并不遙遠。(作者:肖楠)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