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慶榮昌區包傳彬的麻竹加工廠里,工人將麻竹食品裝箱(2018年9月29日攝)。如何既保障人們的豬肉消費,又破解污染難題?記者日前在重慶市榮昌區了解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養豬經”。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重慶榮昌區包傳彬的麻竹加工廠里,工人將剛運來的麻竹裝車,準備進行初步處理(2018年9月29日攝)。如何既保障人們的豬肉消費,又破解污染難題?記者日前在重慶市榮昌區了解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養豬經”。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這是2018年9月29日無人機拍攝的重慶日泉農牧有限公司的種豬場。如何既保障人們的豬肉消費,又破解污染難題?記者日前在重慶市榮昌區了解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養豬經”。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重慶榮昌區包傳彬的麻竹加工廠里,工人將初步處理好的麻竹剝皮(2018年9月29日攝)。如何既保障人們的豬肉消費,又破解污染難題?記者日前在重慶市榮昌區了解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養豬經”。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這是2018年9月29日無人機拍攝的重慶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豬舍。如何既保障人們的豬肉消費,又破解污染難題?記者日前在重慶市榮昌區了解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養豬經”。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重慶榮昌區包傳彬的麻竹加工廠里,工人將加工好的麻竹放入冷藏機(2018年9月29日攝)。如何既保障人們的豬肉消費,又破解污染難題?記者日前在重慶市榮昌區了解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養豬經”。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重慶榮昌區包傳彬的麻竹加工廠里,工人將麻竹產品裝袋(2018年9月29日攝)。如何既保障人們的豬肉消費,又破解污染難題?記者日前在重慶市榮昌區了解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養豬經”。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工人在重慶榮昌區包傳彬的麻竹加工廠里處理麻竹(2018年9月29日攝)。如何既保障人們的豬肉消費,又破解污染難題?記者日前在重慶市榮昌區了解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養豬經”。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