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地處阿克蘇河上游的溫宿縣托甫汗鎮阿亞克其村拍攝的一處由生態防護林守護的稻田(9月2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攝 “轟隆隆……”一陣陣炮聲在荒原上傳開。有的地方即使用炸藥炸,也只能炸開臉盆大的口子。工程沒法進展了。 技術人員又想到用抽水泡地的辦法,泡一晚,滲透土地5厘米,再接著泡;有的地方泡不了水,人們只能用鐵锨、錘子一點點往下砸,跪在地上用十字鎬一點點往下挖。 何俊英清晰記得,人們的手起了血泡,汗濕透了全身,有的年輕小伙子疼得掉下了眼淚。 土地平整了,但還不能種樹,需壓堿改善土質。指揮部決定因地制宜對土壤進行改良。除了從農田拉良土外,根據土壤鹽堿含量不同,或用渠水沖澆鹽堿,或直接開溝挖渠排水壓堿,甚至嘗試結合種植水稻改良土壤。 終于,可以種樹了! 公務員、教師、學生、醫生、護士、武警官兵都行動起來了。幾乎每個阿克蘇人都有到柯柯牙植樹的記憶。夫妻共栽一棵樹,父子同抬一桶水,新兵栽下建疆樹…… 50多歲的賴清說,從她20歲至今,每年都要種樹,最開始的幾年,首先要挖一個能埋進半個成人深的大坑,再用一層肥料一層土填埋,小樹苗才有可能成活,“現在晚上還做夢挖坑呢,全身疼啊。” 志愿兵趙湍娃得知部隊要參加柯柯牙綠化工程的消息,主動放棄回家結婚的打算,寫信說服未婚妻從陜西老家趕到阿克蘇,在柯柯牙工地上舉行了“特殊婚禮”,新婚夫婦攜手為柯柯牙中下了第一棵愛情樹。10年后,他們帶上孩子回到綠樹成蔭、果實累累的柯柯牙,全家又種下了一棵“希望樹”。 在柯柯牙,養活一棵樹不容易。 拼版照片:左圖為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長依馬木·麥麥提調任林管站長時的照片;右圖為已退休的依馬木·麥麥提向記者講述柯柯牙綠化工程(9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攝 依馬木·麥麥提是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長。“大家那么辛苦地義務挖坑、種樹,我們如果照顧不好樹,不成罪人了?樹活了,我走路才能把頭抬起來。”他說。 依馬木·麥麥提回憶,林管站的干部職工有的連續幾天不回家,一直盯著水灌到每一棵樹下,太累了就蜷縮在樹下瞇一會。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1987年到1989年,柯柯牙樹的成活率就達到了87.5%,超過既定目標。 如今,柯柯牙林管站最早的38名干部職工,有的因病離世,大部分人患有嚴重的風濕疾病,陰雨天苦不堪言。 艾力·蘇來曼說,栽種樹苗的溝渠土質松軟,一灌水,非常容易被沖毀。一個夜晚,溝渠被沖毀,他毫不猶豫直接躺在被沖毀處,另一個同事用坎土曼(鋤頭)迅速把土沿著他的身體夯實,水渠才得以修補。 艾力·蘇來曼原本有機會住進城里,但他還是和家人一塊守在柯柯牙。老人用顫顫巍巍的手,從箱底拿出幾張獎狀,這是當時的林業部門頒發的優秀員工獎。 “這一輩子,能留下的除了這些樹,就這幾張獎狀了。”老人欣慰地說。 阿克蘇地區林業局統計,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從1986年開始實施到2015年結束,前后整整30年,歷經7位地委書記,參與義務植樹人員達到340萬人次,造林共計115.3萬畝,累計栽植樹木1337萬株。 亙古荒漠戈壁,林海萬頃,生機盎然。 1996年,柯柯牙被聯合國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列為“全球500佳境”之一。 大變遷:綠色帶富農牧民 “在戈壁灘上植樹成本高,后期維護的花費更大,等中央撥款或光靠地方財政資金不是長久之計。”阿克蘇地委書記竇萬貴認為,要讓生態建設的成果延續下去,必須調動民間力量,鼓勵全民參與綠化,并享受綠化帶來的經濟收益。 他介紹,以林養林,就是合理調整綠化造林結構,結合南疆的光熱資源,在防護林中間套種蘋果、核桃、紅棗等一批經濟林。政府先期投入開發種植,然后用最優惠的政策承包給農民來管護,收益歸承包戶所有。 這樣,政府減輕了負擔,農民也在生態建設中實現脫貧致富。 甘永軍是“以林養林”的受益者之一。1989年,他從北疆的木壘縣到柯柯牙承包果園,政府提供了免費的苗木、土地和水。如今,他的20多畝果園年收入超過30萬元,在市里買了樓房,開上了轎車。10年前,甘永軍還在果園開起了第一個農家樂,帶動周邊100多戶果農經營起了自家庭院。這些農家樂,成為阿克蘇市民休閑時的好去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以林養林”模式逐步成熟起來。柯柯牙115.3萬畝的荒漠綠化工程中,80%是經濟林,15%是防護林,5%是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項目。 林果業發展還給易地扶貧搬遷的農牧民提供了機會。2014年,貧困戶迪里拜爾從天山深處搬到柯柯牙管理區拱拜孜新村,當地政府給她家無償提供了8畝核桃園,核桃成熟前,她在家門口一家果業公司打工,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現在錢多了,孩子今后也能上更好的學校了。”迪里拜爾說。 現在,塔里木盆地的大果盤甜蜜了整個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地區林業局統計,2017年,阿克蘇地區林果面積穩定在450萬畝,產量221.5萬噸,產值達130.7億元。 毗鄰柯柯牙林的溫宿縣如今成了全國聞名的林果大縣。去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林果業占比達7成以上。目前,阿克蘇還大力推進林果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建成林果企業140多家,提供了一大批就業崗位。 當地一名干部說,阿克蘇剛開始種果樹時,大家都沒想到,這里能成為新疆林果的主產區,阿克蘇蘋果成為繼吐魯番葡萄、哈密瓜之后的新疆新名片。 大改善:“災源”變成“幸福源” 甘永軍(左一)在地處新疆阿克蘇地區柯柯牙綠化工程內的果園吃飯(2017年9月22日攝)。10年前,甘永軍還在果園開起了第一個農家樂,帶動周邊100多戶果農經營起了自家庭院。新華社記者杜剛 攝 在柯柯牙綠化工程紀念館,一個紅色的賬本十分顯眼,上面記錄著1986年以來歷屆黨委政府任期內在柯柯牙的綠化面積。30年來,綠化面積有多有少,但從未間斷過。 2015年,繼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后,阿克蘇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臺里克區域“三個百萬畝”生態治理項目陸續開始,包含防洪堤、交通路網、水利灌溉、荒地造林、退耕還林、林果業提質增效等工程,以全面推進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 目前,阿克蘇河流域126.33萬畝生態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渭干河流域107萬畝生態工程將于今年秋季完工,空臺里克區域生態治理工程今年春季已完成植樹造林6萬畝。三項工程按計劃到2020年完工后,受益人口超過百萬。 談到兩河百萬畝生態工程,阿克蘇市依干其鄉托萬克巴里當村果農吾斯曼·斯馬依深有體會:“過去樹少,每到香梨掛果的時候,大風和沙塵暴讓樹上的香梨掉很多,影響產量和收入。現在環境好了,收入也有了保證。” 作為阿克蘇河的一部分,7.6公里的多浪河流經阿克蘇市。36歲的努爾麥麥提清晰記得,10年前,他家還住在多浪河邊的平房中,“河水五顏六色,特別臭。” 自2006年起至今,阿克蘇市陸續開展三期多浪河景觀工程建設,前兩期已完成,第三期正在施工。 10余年間,河道拓寬了、活水引來了,沿河兩岸種滿了樹,主題公園、文化廣場建起來了。夏日的晚上,人們紛紛來此騎行、散步。 2016年,多浪河建起了一座游樂公園,努爾麥麥提在園中澆水、鋤草,甚至學會了開船,每個月有3000元收入。“要不是改造多浪河,我們就不會有現在的工作,可能還住在沒廁所的平房里”。 與30多年前進軍柯柯牙不同,這三個百萬畝生態工程不再單純依靠人力,機械化、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 如今,阿克蘇農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鹽堿化現象得到明顯緩解,城區風沙危害明顯下降。據阿克蘇地區氣象部門統計,阿克蘇沙塵天氣由1985年的近100天減少至目前的29天。國土森林覆蓋率,也由3.35%增加到6.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46%。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地區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了良好保障。 行走在阿克蘇市、溫宿縣城、庫車縣城等地,從中心路口到小區角落,幾乎處處見綠意。 “阿克蘇從荒蕪到繁榮,幸福源自柯柯牙。”當地人說。 |
相關閱讀:
- [ 10-10]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工作前瞻:突出“專”的特點緊扣監督主題
- [ 10-10]“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的思考
- [ 10-10]扶貧與扶智“交相輝映”——福建省以“培訓援藏”助脫貧
- [ 10-10]平和崎嶺鄉召開脫貧摘帽工作推進會
- [ 10-10]江西全南縣:芳香產業促脫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