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小伙馬希陽(左)在北京海淀科技大廈的“藤蔓國際雙創空間”和合伙人內莉·恩喬羅格協商創業項目(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江表示,北京試點的外籍人才出入境新政策具有開創性,向全世界釋放了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信號,有助于提升中國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近5年來,中關村有20多項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或被其他國家引進,一些科技成果轉化試點政策納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 2018年1月,海淀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措施》,包括關注原始創新能力躍升、新型研發平臺領航、科技金融融合創新等9項計劃和科技城市建設、科技政府塑造、科技公民培育等7項行動,助力打通創新發展的“痛點”和“堵點”。作為創新之城的核心區域,中關村創新生態不斷優化。 位于昌平區的未來科學城曾是央企人才創新創業基地,而央企也成為未來科學城發展的優勢資源。5年來,央企資源盤活開發方案不斷優化、施工建設工作熱火朝天。如今,央企聯合高校、民企在這里建立了氫能源及燃料電池、核能材料等重點領域的5個協同創新平臺。 改革是動力,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要素在這里聚集,人才、技術、資本形成“新三駕馬車”,為創新“開足馬力”。 改革釋放生產力,前沿創新成果在中關村的良好創新業態里如涌泉般噴薄而出。 ——瞄準基礎科研領域,中關村人在突破。新型腫瘤治療藥物研發平臺、量子保密通信相關技術等在這里“孕育”; ——瞄準“卡脖子”的領域,中關村人在努力。龍芯通用CPU 3A3000、紫光展銳移動智能通信芯片、寒武紀商用深度學習處理器等等在這里誕生; ——瞄準前沿引領方向,中關村人在探路。大唐5G標準、百度無人駕駛平臺、百濟神州單克隆抗體抗癌藥物等一批變革性科技成果相繼出現。 翻開北京市“科創地圖”,中關村“一區十六園”的布局正引領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風尚。目前,中關村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8萬件,是2013年的2.8倍;累計主導創制發布標準7858項,其中國際標準330項,是2013年的2.5倍。 在技術創新領域,利亞德集團近年來將LED顯示屏“像素間距”從2.9mm研發升級到1mm以內,拼接屏幕理論上可以做到“無限大”。集團5年來市值上漲30倍,營業收入增長11倍,凈利潤增長20倍,LED顯示產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14%。 利亞德集團董事長李軍表示,中關村有若干優勢其他地方沒法比,一是深厚的人才基礎,二是豐富的信息量,三是集中的技術研發資源。中關村的創業生態中有靈魂、有文化、有基因,創新潛力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