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西安群眾藝術館內展出的“水滸一百零八將”核桃雕刻。據了解,這些核桃雕刻的作者是今年55歲的蔡青柱,他用時兩年在108個鵪鶉蛋大小的核桃上雕刻了一套《水滸》108將,造型各異、圖案精美。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9月25日,西安群眾藝術館內展出的“水滸一百零八將”核桃雕刻。據了解,這些核桃雕刻的作者是今年55歲的蔡青柱,他用時兩年在108個鵪鶉蛋大小的核桃上雕刻了一套《水滸》108將,造型各異、圖案精美。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9月25日,西安群眾藝術館內展出的“水滸一百零八將”核桃雕刻。據了解,這些核桃雕刻的作者是今年55歲的蔡青柱,他用時兩年在108個鵪鶉蛋大小的核桃上雕刻了一套《水滸》108將,造型各異、圖案精美。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9月25日,西安群眾藝術館內展出的灞河古橋復原模型。該模型作者經金山老人,今年76歲,用時一年半,使用了約兩萬根竹節,將隋唐灞河古橋復原出來。該“古橋”高三尺,寬二尺,由橋基、橋柱、拱梁、橋面4部分組成,橋上橋下還分布著車馬、路人、船只等,再現了隋唐古灞橋的樣貌。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9月25日,西安群眾藝術館內展出的精美的竹節古建筑復原模型。模型作者經金山老人,今年76歲,是西安“民間竹扎技藝”傳承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竹扎技藝,制作的物品包括建筑、人物、動物、運輸工具等,工藝嚴謹精致,濃縮了真品的造型、立體感強。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9月25日,西安群眾藝術館內展出的精美的竹節古建筑復原模型。模型作者經金山老人,今年76歲,是西安“民間竹扎技藝”傳承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竹扎技藝,制作的物品包括建筑、人物、動物、運輸工具等,工藝嚴謹精致,濃縮了真品的造型、立體感強。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9月25日,來自西安唐三彩燒制技藝傳習所的十余件“新型唐三彩”亮相西安群眾藝術館。此次展出的“新型唐三彩”為眾多作品中精選而出,技藝獨到、做工精美。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9月25日,來自西安唐三彩燒制技藝傳習所的十余件“新型唐三彩”亮相西安群眾藝術館。此次展出的“新型唐三彩”為眾多作品中精選而出,技藝獨到、做工精美。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