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節奏飛快,舞蹈是一種減壓的好方式。廣州大劇院全新打造的“舞蹈演出季”以“生活辛苦,不如跳舞”為口號,集中策劃10臺演出,希望觀眾走進劇場釋放壓力。 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享譽國際的華人獨舞家梅卓燕、云門2的編舞家鄭宗龍,舞劇《醒·獅》總導演史前進,廣州芭蕾舞團團長鄒罡等人齊齊現身,與現場媒體分享了舞蹈的意義。梅卓燕非常喜歡演出季的宣傳口號:“藝術可以幫助我們把不能用語言訴說的狀態表達出來,幫我們抒發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希望全民皆舞。”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10臺舞蹈 中西薈萃直擊心靈 舞蹈季演出已悉數開票,9月至10月期間,22場的舞蹈魅力即將集中綻放。來自法國、立陶宛的國際著名舞團,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世界級舞者,將展現中西美學的碰撞,處處都傳遞多元文化的融合。舞蹈季的演出類型非常多元化,囊括了古典舞、現代舞、芭蕾舞三個舞種。在舞蹈演出季的消息公布之后,觀眾給予了熱烈的反饋,大型民族舞劇《孔子》開票當日就已一票難求,隨即加開一場,如今可能要加開第三場,在廣州大劇院開創了加場紀錄。另外,現代舞云門2《十三聲》和大型民族舞劇《醒·獅》也備受關注,還未開票時,就已經受到媒體廣泛報道。目前,《醒·獅》三場演出的票也基本售罄。 舞蹈演出季的劇目中西薈萃。被《紐約時報》喻為“中國的文化名片”的舞劇《孔子》和基于傳統文化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不僅傳遞古老的民族文化信息,也會滿足觀眾對中國古典舞的所有幻想與期待,即使是舞蹈小白也能享受舞蹈的魅力。 聆聽柴可夫斯基兩部浪漫動人詩篇,舞臺重現百年不朽芭蕾經典,芭蕾舞劇目中最華麗的著作《睡美人》和知名度最高的《天鵝湖》也將成為全年齡層觀眾觀賞古典芭蕾的最佳選擇。前者由立陶宛國家歌劇芭蕾舞劇院上演,后者由本土的廣州芭蕾舞團演繹。 現代舞主張擺脫束縛,分享抒發真情實感,讓觀眾看到自由舞蹈的感動。即將步入人生第六十個年頭、享譽國際的華人獨舞家——梅卓燕,帶著《日記 VI:謝幕》回到廣州老家跟觀眾一起再審視畢生創作,感受生命的奇妙。 法國新銳編舞拉希德·烏蘭登則將帶領倫敦殘奧會閉幕儀式中的優秀舞者,在《扭曲》中,不僅僅是讓人看見舞姿本身,還用超越肢體的動作去表達更多可能性、更多的故事、更多精彩與直擊內心的感動。 個性、實驗、融合是這群編舞家的標簽,他們從獨特的視角出發,給觀眾帶來舞蹈的全新體驗。編舞家鄭宗龍領云門2團隊邀請音樂人林強,以古老的恒春歌謠,結合前衛實驗的電子音樂,聯手打造《十三聲》的當代浮世繪。 獲《普羅旺斯報》五星好評的2014年阿維尼翁藝術節OFF節目《兔子先生:時間的跑者》把身體動作、視覺效果和音樂做了很好的結合,造就動人且深具力量的藝術成果。廣東現代舞團邀來五湖四海的舞者大開筵席,誠意炮制《九大簋 Ⅳ》這道“拿手佳肴”,觀眾就像品嘗著中國各大菜系的獨特滋味,感受著這個專業現代舞團一如既往的多元風貌。 演出季還會配合一系列舞蹈工作坊、沙龍等社交體驗類活動,為觀眾打造交流的平臺。 年近60的梅卓燕: 只要有機會跳舞,年齡可以忽略 9月7日~8日,國際知名華人舞蹈家梅卓燕將攜自傳式作品《日記VI——謝幕:五十年不變舞照跳》登陸廣州大劇院。此舞蹈劇場作品被譽為梅卓燕近年來最洗滌人心的作品。 舞蹈被認為是吃青春飯的,那么舞者該如何面對她真實的年齡?對此,年近60的梅卓燕表示:“只要有機會跳舞,年齡可以忽略。” 梅卓燕非常喜歡此次舞蹈演出季的宣傳口號“生活辛苦,不如跳舞”,“這是很實在的一個口號。藝術可以幫助我們把不能用語言訴說的狀態表達出來,是一種抒發、一種鼓勵,幫我們抒發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希望全民皆舞。” 2009年,梅卓燕五十歲,在面臨更年期時收到好友接連離世的消息,于是她通過《日記VI——謝幕:五十年不變舞照跳》的創作,坦然面對更年期對身心所造成的變化,挑選了自己二十歲、三十歲和四十歲時創作的獨舞作品作為骨干,回望她的舞蹈創作心路歷程,同時追思離世的好友,感悟人生悲歡離合的無常。“這個行業很容易遇到身體上的沖擊,這也是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建立自我和身體的溝通,體驗生活中種種的美好,我覺得這是需要考慮的。” 帶這部作品回到“老家”廣州,梅卓燕表示:“回到我出生的地方來表演,有交功課的意義。我的第一個日記是在紐約演的,回憶自己幼年在東山的往事。如今的第六個日記,是一個回饋,回憶我在舞蹈世界里認識的人物,他們對于生命的熱愛,對于藝術的執著。” 云門2鄭宗龍: 母親影響了我的創作 10月12日~13日,云門2《十三聲》將用生猛的街頭身體語匯,撞開逐日塵封的記憶。編舞家鄭宗龍領云門2邀請到跨界音樂人林強、劇場鬼才蔡柏璋、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王奕盛等人,聯手打造了“十三聲”的當代浮世繪。 母親影響了鄭宗龍的創作,“媽媽說,‘我小時候就在艋舺街頭看見一個人拿了一本《三國》,可以扮演所有的人物,只要他來街頭表演大家都來看’,這個街頭藝人人稱‘十三聲’”。 鄭宗龍說,“我幼年在街頭擺攤賣拖鞋,媽媽講這些,于是我從那里找到一些東西,成為自己的創作源泉,并嘗試以舞蹈的方式重現‘十三聲’的傳奇。” 鄭宗龍表示,“做《十三聲》,是想給這些民間風景一個舞臺。”云門2以最青春的姿態,展現了年輕一代對傳承傳統文化的決心。 《十三聲》自2016年創作到現在,用鄭宗龍的話來說“天天在改”,“一個好的作品可以有機會不斷打磨,這樣,作品就會一直‘活著’”。 《十三聲》不光要跳舞,還要唱歌。“《十三聲》,可以讓我們把劇院變成街頭,讓我們感到輕松。”鄭宗龍表示,“語言可能沒有辦法表達我們的真實感受,跳舞是對生命最大的贊嘆。” 《醒·獅》導演史前進: “非遺”元素為舞劇服務 9月28日~30日,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將上演。舞劇《醒·獅》以一百多年前三元里抗英起義為爆發點,以今日之醒獅人回望先輩的姿態,開始對百年前歷史前塵進行回溯。舞劇反映了南粵兒女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覺醒反抗從而獲得尊嚴和力量的過程。 《醒·獅》未演先熱,導演史前進說:“這個劇從創作之初走到現在這個階段,一切都在我們預料之中。”雖然是嶺南符號,但做成舞劇很難,史前進表示,“希望這個劇目既能體現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也能體現嶺南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底蘊。” 《醒·獅》融入了大量的“非遺”符號。整臺舞劇以“醒獅”為主題,將大大小小的獅子形象貫穿其中。而由于傳統舞獅人以南拳馬步為主,“南拳”武術便成了舞蹈演員的必修課之一。 此外,音樂上還有嶺南高胡、木魚說唱。史前進介紹,為了真正貼近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全劇有不少嶺南符號的“藝術化”,“我們專門來了一段長凳舞,因為長凳也是嶺南南派武術的重要符號。另外最后還有一段女子‘獅鼓’,男舞獅、女敲鼓,勢必要把劇目推上表演的高潮。”史前進表示,“雖然用了很多非遺的因素,但都是為了推動劇情。該劇最大的亮點在于創新的樣式和舞美。” 廣州歌舞劇院多年來堅持嶺南題材的原創,“這次在原來的所有作品之上做了提升,希望這個作品更有辨識度”。 本土的廣州芭蕾舞團和廣東現代舞團此次也帶來了精彩作品。廣芭團長鄒罡表示:“《天鵝湖》有100多個版本,我們也是俄羅斯風格的,為了演出季做了擴大和升級。24只天鵝變成了32只,皇宮也用了實景,舞臺的布置更加富麗堂皇。” |
相關閱讀:
- [ 08-23]大型民族舞劇《孔子》廣州大劇院歌劇廳上演
- [ 08-15]音樂會《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廣州大劇院上演
- [ 07-26]史詩級歌劇《戰爭與和平》廣州大劇院獨家上演
- [ 07-09]鋼琴大師彼得·羅塞爾拉開廣州大劇院“純粹”系列序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