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不是釘釘子,只管敲就行。釘子沒自我意識,孩子可有自己的主意 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茶不思飯不想,耽誤了學習、損害了身體——相信但凡是做家長的,誰也不想這樣的情況出現。可是,光有愿望沒用,關鍵在于怎樣做才有效。 實話實說,不少家長的做法,并不能實現幫孩子遠離網絡沉迷的目標。 有的家長輕信一些來歷可疑、沒有正規資質的戒網癮中心,把孩子送了進去,發生過不少悲劇。讓人聯想起《笑林廣記》里頭說的黑色笑話:為了治駝背,拿倆木板夾著病人使勁踩?!搬t生”還振振有詞:我治的是羅鍋,還管人死不死? 更多的家長是自己上馬,勞心費力,沒少折騰,但是效果總不令人滿意。和一些困惑的家長交流后,我梳理了一下他們的管理過程,往往是這樣:家長發現苗頭,馬上陷入焦慮,采取高壓政策:全面禁網禁手機!然而,互聯網社會里,維系這樣一個全方位的“真空”狀態非常困難,自己加班、爺爺奶奶心軟、小伙伴互通有無……不知哪個環節有漏洞,就使管理變成曠日持久的貓鼠游戲。 管孩子不是釘釘子,只管敲就行。釘子沒自我意識,孩子可有自己的主意。尤其在青春期,這是建立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逆反心理強烈。家長一堅決反對,孩子反而覺得,不玩是聽家長的,玩是“做自己”,對自主的渴求壓倒了自制,事情于是棘手。 管理要想有效,就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特點。先要取信于子女,別扣道德帽子。然后,靶向治理,精準施策。與其全面禁網,不如摸清楚,到底哪一款游戲最讓孩子沉迷、沉迷點在什么地方,進行重點管理。和孩子一起認識危害、討論辦法,讓孩子自己拿出防沉迷舉措,家長督促落實,尊重孩子的自主心理。孩子假如給自己留了繼續玩游戲的空間,只要保證可控制、有分寸,比如完成作業玩半個小時,可以開個小口,畢竟危害在于喪失自制。另外,“自然界討厭真空”,抽走網絡游戲這一塊,就要考慮填上什么。踢球、遛狗、家庭名著讀書會……只有另一種有意思,才能替代一種有意思。 防止沉迷,也不能光讓家長使勁。制定更精準的政策、有效識別青少年、不設“玩得越長獎勵越多”式的激勵、定時強制下線……這些措施,期待游戲公司和管理部門的繼續發力。(李智勇) |
相關閱讀:
- [ 09-02]廈門:專家居民一起互動 游戲中學綠化知識
- [ 08-31]深圳新聞網:警惕電子邪教Momo“自殺游戲”
- [ 08-31]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文: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
- [ 08-29]游戲審批收緊,也是行業規范契機
- [ 08-28]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有效嗎? 美媒:傷人傷己的游戲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