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幫助非洲國家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助力非洲工業化進程,中航國際分別與肯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加納、加蓬等國教育部合作開展職業教育項目。中航國際不僅為對方提供教學設備,還從中國選派老師來到非洲,手把手將職業技能和經驗傳授給當地青年。這是8月17日在肯尼亞內羅畢拍攝的一名學生維護機床。 新華社記者張宇攝 新華社內羅畢8月26日電 通訊:“遇到中國老師,是我的幸運”——中國職業教育項目助非洲國家培養技術型人才 走進地處內羅畢鬧市的肯尼亞技術大學,來自多個非洲國家的學生正在大型操作間內忙碌地操作著中國制造的數控機床。 23歲的贊比亞女孩姆萬薩站在藍白相間的數控機床前,聚精會神地操作著機器,幾個男同學在一旁認真觀看。姆萬薩沉靜和自信的神態,讓人一看就知道她是這個小團隊的核心。 姆萬薩正在為將于本月底舉行的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做準備。這是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航國際)舉辦的海外企業社會責任項目。該項目將為來自非洲各國的參賽者提供近兩個月的相關培訓,再通過比賽形式給予學員獎勵。 近年來,為了幫助非洲國家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助力非洲工業化進程,中航國際分別與肯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加納、加蓬等國教育部合作開展職業教育項目。中航國際不僅為對方提供教學設備,還從中國選派老師來到非洲,手把手將職業技能和經驗傳授給當地青年。 據中航國際職業教育項目經理趙磊磊介紹,以肯尼亞為例,2010年,中航國際與肯尼亞教育部簽署職教項目一期合同,為肯尼亞建設10所職業院校,并提供院校規劃、專業設置等“一攬子解決方案”。2013年,雙方簽署職教項目二期合同,在肯尼亞全境134所大中專院校開展機械加工、電子電工、汽車維修、機電一體、焊接、制冷、農產品加工、酒店管理、土木工程、農機維修10大專業技能培訓,計劃在2020年底前培訓約1500名教師和15萬名學生。 負責機器調試的韓江自中肯職教項目啟動就來到了肯尼亞。他親眼見證了肯尼亞技術大學學生從對操控機床一無所知,到能夠熟練操作、加工機器零部件的過程,打心眼里為這些年輕人感到高興。“用中國教師、中國設備為非洲青年提供培訓,目的是把技能轉換成實實在在的效益。”韓江用質樸的話語道出職教項目最真實的初衷。 來自肯尼亞西部的姑娘阿喬瑪,從小就想成為一名工程師。“人們總是說‘女人做不了好的工程師’,我想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們錯了。” 阿喬瑪所在的技術培訓學院,恰好是中肯職教項目涵蓋學校之一。2016年,阿喬瑪被學校推薦參加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她所在的團隊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賽后不久,阿喬瑪便受聘于一家肯尼亞制造公司,為員工培訓機床操作技能。這在青年就業率仍處低位的肯尼亞是非常不錯的工作。 阿喬瑪說,她的夢想是在家鄉開一個工作室,向更多肯尼亞青年傳授操作機床的技能。“我的家鄉很偏僻,很多人不像我這么幸運,能夠遇到中國老師的指導,能夠有機會參加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我希望家鄉的青年都能掌握這些技能,依靠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像阿喬瑪這樣的非洲青年的經歷,令正在中肯職教項目進行暑期實踐的清華大學機械系博士生汪澤很是感慨。和學員們的交流加深了他對非洲工業化的認知,也讓他意識到中國可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做出的貢獻。他認為,非洲國家不能完全照搬中國的工業化經驗,非洲有自身特點,需要因地制宜。“相信在工業化技術和人才培訓方面,中國可以成為非洲的好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