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記者 李洋 全長747公里的永定河,被譽為北京的母親河,從遠古至今,它不僅是一條滋養沿岸物質文明的水脈,也是一條承載文化交流、傳播文明成果的文脈。如今,它有了自己的視覺影像傳——大型人文歷史地理紀錄片《永定河》。 這部紀錄片由市委宣傳部指導,門頭溝區委宣傳部、北京電視臺聯合制作,與之前的姊妹篇《大西山》一起,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文化建設拉開了序幕。 文脈 300萬年古河孕育華夏文明 紀錄片《永定河》由知名策劃人喬衛總撰稿,北京電視臺著名導演王淳華任總導演,同時,還邀請了約200位各領域專家,為全方位呈現永定河文化提供學術支持。 總導演王淳華介紹,這支專家隊伍中有人文地理學泰斗侯仁之的弟子、提出“北京母親河”概念第一人的朱祖希教授,有北京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吳文濤、北京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建平、人文地理學家張寶秀、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專家衛奇等,他們在歷史、地理、水利、古戰場、古建筑、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知識,確保了紀錄片的嚴謹和包羅萬象。 于是,觀眾可以通過這部紀錄片了解到,無論從地理上還是文化上,永定河都是北京的母親河。300萬年前,古老的永定河奔出太行山,從上游沖刷裹挾而來的泥沙沉積形成了北京小平原,為北京城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條件。百萬年來,永定河又用她的乳汁滋養著北京這塊土地,由她帶來的泥土和充足水源提供了富饒的物產,也孕育了最早的人類文明之一。北京地區最早的原始聚落都形成于永定河畔,如周口店的北京人、泥河灣人、東湖林人,都是在永定河的滋養下孕育出的古人類聚落。 值得一提的是,傳說5000年前在永定河畔,黃帝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形成了華夏民族。永定河從此與中華文明的發端深深聯系在一起,沿河孕育出大同、張家口、宣化、北京、天津等城市,更孕育了有著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深刻影響了中國和世界。 拍攝 從源頭到入海口往返四趟 許多北京人大概都聽說過“父親山——大西山”“母親河——永定河”。紀錄片《永定河》的創作正與另一部紀錄片《大西山》有關。2016年,北京電視臺聯合門頭溝、海淀、石景山、房山、昌平五區委宣傳部聯合制作完成紀錄片《大西山》,該片成為促成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規劃的推手之一。從那時起,醞釀拍攝一部《永定河》的想法也自然而然產生。 在長達兩年的創作過程中,《永定河》在紀錄片的表達方式上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創新。區別于一般情景再現的拍攝,該片采用“寫意再現”方式,通過對歷史人物與事件進行氣質與意向上的寫意呈現,來詩意地勾勒歷史、呈現人物,這種嘗試或可稱作電視藝術中的“印象派”。在整部作品中,攝制組共拍攝了40場寫意再現片段,再現了自遠古至新中國成立初的近百位歷史人物。 4K電影攝影、無人機航拍、水下攝影、三維動畫等在國際優秀紀錄片創作中經常使用的科技手段,也都用在了這部片子里。為了全景呈現永定河風貌,攝制組航拍的素材就有1000多分鐘,另拍攝了500多分鐘的水下攝影素材,制作了2000秒的三維動畫。導演盧曉南介紹,為了找到好的角度,拍到最好的畫面,攝像師常常要冒很大風險。“為了拍到永定河開河,就是河面的冰被第一股水沖開的鏡頭,還有為了拍攝永定河冰封的畫面,攝像機都要一直架在河床里,攝像師非常辛苦。”而從山西的永定河源頭,到永定河的渤海入海口,攝制組曾經來來回回跑了四趟。 呼吁 探尋永定河生態修復之路 正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勘和拍攝,攝制組展現出了永定河上下游流域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河流上游豐沛俊美,另一方面,下游的干涸、斷流又讓人悲從心中起。王淳華說:“由于人類的過度開發利用,北京區域內已有60%的河道斷流,今天的永定河已經滿目瘡痍。”她期待《永定河》以科學的、生態的視角,引導公眾認知、了解、保護永定河,梳理歷史上人類對永定河的治理與利用,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努力探尋永定河生態修復之路,盡力為永定河的重生、為首都生態環境的改善而奔走呼吁。 這部紀錄片將于本月在北京電視臺播出,全片共分為《上善若水》《西山嘉木》《火盡薪傳》《人情風土》《一諾千金》《金石為開》《青山綠水》《高天厚土》8集,每集30分鐘。其中,“金”對應著永定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的信仰;“木”對應著豐富的自然物產;“水”對應著河流本身及流域生態;“火”對應著歷代的戰火、煤礦的窯火、首鋼的爐火等歷史文化元素;“土”對應著永定河流域的廣袤土地和風土人情。 在這部紀錄片播出的同時,北京電視臺還將啟動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永定河文化之旅”,聯手多家媒體記者共同行走永定河,對永定河流域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進行動態立體的報道。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