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剛會發聲的嬰孩希望用聲音占據自己去過的每一個房間,在自己喜愛的空間里起舞,“占據”這個空間,是舞者刷存在感的一種方式。看過北京現代舞團在紅磚美術館埃利亞松展覽上的互映活動《形隱·不離》后,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 北京現代舞團藝術總監高艷津子第一次走進紅磚,看到那些大型裝置藝術,就愛上了這里。毛遂自薦提出要在這里跳舞。其結果,是讓舞者、觀眾、環境之間產生一種妙不可言的化學反應,也讓自3月就已開展的冰島藝術家埃利亞松作品展在臨近尾聲時成了網紅。 這樣的嘗試,并非首創。這樣的舞蹈,被稱作環境舞蹈。它脫離傳統劇場,將客觀環境與舞蹈融為一體,產生新的視覺效果。舞者與觀眾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起來。不過,選擇什么樣的環境,表達什么樣的心情,卻依據藝術家的能力而產生迥異的效果。顯然,這一次,很成功。 互映活動《形隱·不離》以4支舞配合埃利亞松的4件裝置作品,在4個完全不同的展廳內起舞。雖然有3支舞時長僅5分鐘,但這絲毫不影響其震撼力。 舞蹈《光》給人的印象最深刻。它為配合裝置作品《道隱無名》而創作。巨大的展廳里,天花板鏡面與半圓形發光裝置,共同營造出一種日出紀念碑的視覺感。在國外,類似作品展出時總會有觀眾平躺在地面,端詳天花板鏡面里的自己;或者拉起手來組成各種圖案,仰頭看其映射在天花板鏡面里的效果。在國內,勇于這么觀展的參觀者還是少數。可有了舞蹈,事情就不一樣了。一開始,近百名觀眾都席地而坐。后來,舞者對每一位觀眾耳語“躺下來看”。當大家紛紛躺倒,鏡子里的自己,也成了表演的一部分。舞者在觀眾身邊爬行、翻滾、托舉,不同躺姿的觀眾,就成了舞者最好的“舞臺”。此時,埃利亞松用作品表達出的光的存在,成了舞者的存在,也是現場每一個人的存在。 這次表演被稱作“互映”,非常準確。因為舞者并沒有打算帶領觀眾去膜拜、致敬埃利亞松。在舞蹈《影》與裝置作品《未思之思圖志》的互映里,所有觀眾面對一面弧形墻壁,既欣賞埃利亞松裝置營造出的剪影,也欣賞舞者舞動身體的剪影。黑暗中,觀眾正打算正襟危坐,觀摩一次嚴肅的“對話”時,就看見每一位舞者甩動一把扇子,在節奏感很強的音樂中耍起了酷。耍夠了,舞者們嬉笑著彼此簇擁著離開,留下觀眾啞然失笑。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