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媒體: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贏的合作典范
2018-07-22 14:50:28?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國際在線專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7月22日至23日對盧旺達進行國事訪問,這將是自1971年中盧兩國建交以來,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訪問盧旺達。盧旺達《新時代報》7月20日刊登了該報記者保羅納塔姆巴拉(Paul Ntambara)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中非合作是當今國際間合作的成功典范,這種合作以互利共贏、優勢互補為原則,開創了南南合作的新模式。以下是文章的中文譯文: 中非合作在當今的國際體系中被廣泛認為是一個最主要的成功故事,是有建設性和積極意義的互利合作的典范。中非合作推動了非洲發展議程的實施,幫助非洲推進工業化、發展經濟并減少貧困,為非洲大陸的繁榮和復興注入強大的動能,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非合作論壇為非洲提供了北南合作之外的選擇,它已成為中國與非洲之間開展雙贏合作和擴大對話與交流的重要平臺,有力地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它對于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非在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高度的互補性。目前,有超過2000家中國公司在非洲投資。他們給非洲帶來人才、技術、資金、稅收和就業,提升了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企業在礦產、基礎設施、通訊等領域的投資,極大地促進了非洲的經濟發展。 中國是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中非貿易額已突破2000億美元。中國在非洲援建基礎設施、投資建廠,為非洲人民帶去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當然,這種合作并不只是中國單向向非洲輸出,非洲也通過向中國出口商品獲得了利益。中國對非洲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原材料資源的需求,推動了非洲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給資源出口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積極影響。 有西方輿論鼓噪說,中國的制造業影響了非洲制造業自身的發展。這種說法其實是夸大其詞,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中國的制造業影響到了非洲本土的制造業。非洲工業發展的挑戰來自于全球,而非單單中國一個國家。 除了貿易和投資,中國還在其他方面給予非洲國家無私的幫助。例如,中國助力非洲國家加強糧食安全和能源保障能力,提供公共醫療援助,建設通訊網絡,參與維和行動。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對非洲的慷慨援助,不附加任何條件,真可謂是兄弟般的情誼。 可以預見,中非各領域的合作將不斷深化,雙方將尋求有特色的、高質量的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建立更加強大、更加有效、更加可持續發展的伙伴關系。(劉言)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