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APP套路多 用戶授權“被同意” 接連發生的手機APP涉嫌偷拍偷錄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高度關注。如今,手機APP就像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APP套路一:自動勾選協議 記者分別在安卓和蘋果手機的應用商店里,隨機下載了多款常用手機APP,發現手機APP在下載完成之后,其注冊頁面底部都會顯示一行小字,提醒用戶在使用該APP之前,需要閱讀并勾選同意《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授權成功后才能正常使用。而不少APP不等用戶閱讀,就自動設置成已勾選和默認同意狀態。 APP套路二:用戶登錄即同意授權 有些APP在其注冊頁面底部標注,用戶只要登陸即表示授權。這些手機APP,要么是在隱私政策里要求用戶同意第三方分享個人信息,要么干脆采用第三方軟件關聯登陸,在登錄頁面提供了微信、微博在內的多個第三方平臺,為了省事,用戶通常都會點擊第三方平臺快速登陸,卻在不知不覺間選擇了默認授權。 APP套路三:說明太長 用詞晦澀 記者點擊多款手機APP的《隱私政策》和《用戶協議》后發現,不少說明不僅篇幅冗長還用詞晦澀,閱讀起來費時費事。 市民:一般不會看,它現在一些條款都很長,大家還是本著實用的原則,也不想花那么長時間去看這樣一個東西,但是其實是(有)隱患的。 APP套路四:濫采個人信息成普遍現象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手機APP的應用權限普遍涉及了多項個人信息,包括讀取位置、電話、相機、短信、通訊錄、麥克風、運動數據、身體傳感器等敏感信息,一旦同意這些權限,就意味著該APP可以不經用戶確認即可隨時讀取相關信息,這也解釋了,用戶在使用QQ瀏覽器和百度輸入法等手機APP時,為什么會啟動攝像頭和錄音功能。而用戶一旦拒絕了某些所謂核心信息的授權,就無法正常使用該APP。例如使用新浪微博,用戶必須同意電話授權,這包括讀取用戶的通話記錄等權限,否則無法使用;使用百度手機輸入法時,該應用提醒用戶可能會收集用戶的所有文字,包括密碼和信用卡號等個人數據。 市民:微信啊這些它都是要獲取你地理位置信息的,如果說你拒絕使用的話,相當于很多功能你就不能用了,沒有辦法,因為這個東西你只能接受。 市民:消費者他的知情權雖然說名義上是給的,但實際上你的選擇權并不掌握在你手里,你只有選擇和不選擇的權利。所以它這個權力實際上已經是被閹割的權利。 市民:因為有的時候你不知道你自己什么時候的信息或者什么樣的東西,就直接無端端就這樣泄露出去。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僅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國網民因為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經濟損失達915億元。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與懲處亟待加強 我們節目一開始提到的,手機用戶打開瀏覽器就啟動了攝像頭,用輸入法就激活了錄音功能,那么,這些個人信息的采集是否是必要的呢? 市民:類似于天氣預報這種(APP) 我點開了它要授權你的攝像頭,我覺得這個沒有必要。 市民:我覺得獲取你通訊錄、電話、短信是沒什么用的(必要),因為那是我個人隱私,它這樣做也是不合法的吧? 專家:APP采集個人信息要合法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網安法研究中心主任黃道麗:我們的基本性法律網絡安全法里面說的,你這個采集信息的時候要正當要合法要必要,就比如說我明顯只需要你的聯系方式和地址就可以的服務,那么它過分說我要去讀取你的這個短信內容,它讀到短信內容,它能夠評估出來你這個人的財政狀況,可能它會說這個不是要監控,就是我要讀取你的行為軌跡,那這種可能就是屬于過度就是屬于非必要的。 專家:個人信息保護亟需專門法律 我國的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今年5月1號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也力圖對合法、正當、必要做進一步的解釋。但是,我國至今還未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專門法律,個人數據保護面臨嚴重危機。專家表示,網絡安全保護的力度跟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的發展是一致的,隨著網絡安全產業的不斷發展,相應的立法將逐步完善起來。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網安法研究中心主任黃道麗:我們確實沒有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從民事保護的視角,它更全面更細致。關于個人信息保護,其實要打一個組合拳,就是民事立法、立行政法和一些刑事立法。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律師胡鋼:必須要有專責機關。歐盟很多國家都是有專門的獨立機構,負責保護個人隱私或者個人數據。香港有所謂的隱私專員公署,這種專責機構應該建立起來,相應的民事責任的懲罰性制度應該建立起來。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