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屹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它銘記著為國家和人民壯烈犧牲的英雄們的豐功偉績。紀念碑上毛澤東同志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鎏金大字,將永遠激勵人們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97歲華誕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重溫英雄烈士光輝事跡的同時,了解紀念碑的建設過程,追憶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設計 公開模型征求意見 新中國建立前夕,為銘記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激勵全國人民熱愛新中國、建設新中國,建立一座紀念碑,紀念人民英雄,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首都北京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 紀念碑的建筑設計如何才能達到周總理批示的“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目的?北京市政府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宗澤介紹,當時來自全國的200多份設計方案匯集到京,有亭、臺、堂、碑等多種形式,有單獨、群像的雕塑,有高聳的塔形,也有低矮的園林。經過幾次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要歌頌人民英雄的崇高事業、偉大功勛,紀念碑應該高而挺拔。平鋪地面式的方案先被否決,巨雕塑像式和碑、塔的形式成了建筑形式爭論的中心。 那段時間,天安門廣場擺放著3個按1/5比例做成的大模型:一個是高聳的矩形立柱模型;另一個是建有亭子、游人可登碑頂瞭望的模型;還有一個是將臺座提高,做成有3個門洞的紅墻臺座模型。同時還陳列了有坡頂及有群雕像的兩個較小的模型,公開征求群眾意見。這些模型吸引了千千萬萬的游客,大家紛紛駐足觀賞、提建議,充分彰顯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氛圍。 1952年5月,北京市政府成立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綜合各界不同意見,設計幾經反復,副主任委員、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與建筑設計組最終提交了將碑座提高,內設陳列室可進入,碑身呈矩形,碑頂為四坡頂的方案。方案模型在政協展覽征求意見后,設計方案經批準于1952年8月1日正式開工。 開工后,全國人民仍十分關注紀念碑的興建,不斷有人提出改進意見。其中“做成實體碑身更顯莊重”的意見得到采納。根據這個意見,后來取消了大臺基陳列室,形成了現在的碑形。 雖已開始施工,但此時浮雕主題和碑頂形式仍未確定。建筑家建議用“建筑頂”,雕刻家則主張用群雕。雕刻家認為“大屋頂”形象古老;但建筑家反對群雕,認為群像在40米的高空,無論遠近都看不清楚。 彭真經過認真思考后指示:群像形式容易使主題混淆,用“建筑頂”為好。于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頂,便按民族傳統的建筑形式建造,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 北京市政府天安門地區管委會主任費寶岐認為,現在回過頭來看,整個碑體既有民族傳統風格,又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它不僅表彰了人民英雄光芒萬丈、千古不朽的功績,而且是一座具有藝術價值的杰作。 碑石 百噸石材7個半月采運抵京 紀念碑由1.7萬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按照設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要刻在一塊長約15米、寬3米、厚約0.6米的整塊碑心石上。 為了保證碑心石不折斷,開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這意味著這塊毛坯石料將重達300噸,是中國建筑史上極為罕見的完整花崗石。去哪里開采如此巨大的石料?專家經過對全國各大山脈巖石的分析考察,認為青島嶗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頂上的石料石質均勻、耐風化,是合適石材。 如何安全取得如此巨大的整體石塊,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旦開采不好,精心選定的石料就報廢了。在當地老石工的建議下,施工人員在選定的石料四周挖開4米深槽,再沿著石槽在預定剝離面上鑿出若干楔子眼。開采時,由幾十人持重錘同時將鐵楔子插入預定的剝離線中,按照口令同時錘擊。這樣,一塊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達300多噸的碑心石料終于成功地從巖體上剝離下來。 經過第一次加工,石料重量減為280噸。搬運下山時經轉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后,石料重量減為約103噸。 浮山距離青島火車站約30公里,沿途多是連綿丘陵。如果從采石場臨時修一條重軌鐵路直達車站,造價太大。最后施工人員決定用“老辦法”——滾杠,就是先在路面上鋪設枕木,接著在枕木上擺一排圓木,再把巨石放到圓木上,慢慢挪動大石料。 為了保險起見,工人用鞍山鋼鐵廠生產的無縫鋼管初坯代替圓木。在3臺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的牽引下,石料終于一點一點地向山腳滾移下去。8月19日,大石料起運,30公里路程運石隊伍整整走了34天。 在青島車站,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石料中間厚度縮減為87厘米,兩端厚度減為79厘米,重量減為94噸。 從1953年10月6日起運,承載著百噸大石料的火車,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速度駛向北京。沿途曾經過3個道路狹窄的小村莊,需拆除民房5間。村民們聽說是建紀念碑的石料通過,不等動員就把房屋拆除了。 1953年10月13日,當時的北京前門西站鞭炮齊鳴,掛著專列牌子的火車載著這塊碑心石緩緩駛進車站。10月16日,碑心石運抵天安門廣場。經過雕琢加工,碑心石“瘦身”到了60噸。整塊碑心石從開采到運輸抵京歷時7個半月,先后有7000多名工人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浮雕 塑造170多個人物形象 走近紀念碑,最吸引人的當屬那10幅浮雕。這些浮雕高2米,寬2米至6.4米,共刻畫了170多個人物形象。 為何要設計這樣一組浮雕?據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殷雙喜介紹,當年,隨著設計方案逐漸明晰,紀念碑底座不再設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那么,怎樣才能把革命烈士的事跡展現在紀念碑上?最后,興建委員會決定在紀念碑底座的碑身上,雕刻一組浮雕,把中國100多年來革命斗爭的歷程表現出來。 時任上海市美協主席、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兼杭州市副市長的劉開渠被挑選出來主持浮雕設計工作。他早年留學法國,是中國現代雕塑大師,對中西方的雕刻手法都十分熟悉。 浮雕創作初期,為了更好地把題材、情節組織說明得更充分,一批在北京的著名畫家也參與了起稿。劉開渠到任后,立即著手向全國延攬雕塑人才。他帶領主要創作者到云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太原晉祠以及開封、徐州、濟南等地去考察雕刻藝術。 劉開渠不但組織整個浮雕設計工作,還親自投入到創作中去。他經過反復研究、構思,創作出了《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3塊大型浮雕,生動表現了解放軍英勇奮戰、人民群眾踴躍支援前線的場景,堪稱浮雕創作的精品。 殷雙喜說,塑造170多個人物形象,第一步是做成泥塑。第二步,再由雕刻人員按照泥塑的形狀雕刻在紀念碑上。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進展十分順利,按計劃完成了任務。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難得的精品。細細品味,氣壯山河的時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詩般的建筑里,氣象萬千,今日思之仍激動不已。”著名建筑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良鏞院士評價說。 本版制圖:蔡華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