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6月24日電(劉賢 李晗雪) 近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零售百強榜分析報告顯示,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繼續下降。尼爾森零售研究總監解楠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分析原因,并建議外資和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在新零售時代都應更準確把握消費者特點。 日前在重慶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零售商大會暨展會上,業內人士熱議新零售時代,從各個維度分析中國消費者。 萬達商管集團首席總裁助理兼招商中心總經理王銳說,依托信息設施建設和軟件平臺開發,萬達廣場獲得大量數據信息,每年累計的與消費者相關的數據超過800億條,使其更清晰和準確地捕捉顧客畫像。根據這些數據,萬達發現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偏好關鍵詞是:品質、品牌、個性、健康、智能和服務。其中,作為消費主力軍的白領有愛購物、愛旅行、喜歡寵物、追求品質、滿足精神需求等主要標簽。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的共性特征是重視性價比,講究便利、休閑、享樂。其中,新父母人群的偏好標簽是周邊游、兒童娛樂和教育。 從事零售行業多年的安利英曾在北京華聯等商超任職。她感到消費者代際變化非常明顯。新生代消費者更愿意為商品顏值買單,且對顏值的追求滲透到工作、生活等各個場景。 尼爾森的市場調查研究進一步佐證了上述行業人士的觀察和分析。 解楠在關于2018年中國消費者消費趨勢的解讀報告中指出,2018年一季度,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的高就業預期,引領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漲到115的歷史新高水平。中國新生代消費者具有三大特征:彰顯自我、女性崛起、高端消費。 彰顯自我體現在“80后”重視品質、促銷和國外品牌,而“90后”更看重款式、能體現個性的小眾品牌,不盲從國外品牌。尤其是“95后”,對某些飲料推出的不同于傳統的游戲主題外包裝、拼字瓶格外追捧。 女性消費撐起半邊天,甚至在以往男性為主的汽車消費領域也正發生變化:月收入1.5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的中產女性平均購車預算35萬元,而同等收入的男性購車預算平均為20萬元。 高端消費表現為中國消費者購買高端產品的意愿日益增強,在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汽車等主要消費品類均有這種趨勢。 解楠分析新零售時代中國消費者需求時說,消費者越發聚焦健康話題,尤其關注健康食品。根據尼爾森2016年全球成分趨勢分析,中國消費者相對全球平均水平而言,會更主動調整飲食以預防健康疾病,其中79%的消費者會注意攝入食品飲料的成分,82%的消費者愿意多付錢選擇不含不良成分的食品飲料。春節期間,健康相關品類禮品裝占所有禮品裝銷售份額逐年增加,至2017年已過半。 新零售時代的消費者購物渠道更加多元。尼爾森調查發現,網購滲透率位列第一,顧客光顧便利店頻次比其他現代購物渠道高,高端超市的顧客平均花費最高。大賣場渠道一定程度受到擠壓,小型專業化渠道重要性逐年提升,如線下消費者更青睞母嬰渠道,因品類專業度和產品覆蓋率更高。 2017年中國零售企業百強榜展示的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同樣趨勢。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解讀百強榜時說,百強中7家電商的銷售規模占整體的58.7%,87家實體零售企業銷售規模占整體的30.8%。2017年,進入百強的21家外資零售企業實現銷售額4858.18億元,占百強銷售總額的比重為8%,較2016年下滑1個百分點。沃爾瑪、家樂福等7家主要的外資零售企業都在加大門店調整力度。 為何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解楠告訴記者,部分大型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之初有更好的優惠待遇,如當地政府的用地支持和宣傳。而近年來很多本土企業憑借更好的本地資源和對本地消費者的理解,在一些區域發展更快且更靈活。第二,一些歐美地廣人稀,人們習慣開車去一站式購物的大型賣場。而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形成大量區域性的密集居住區,對發展逐漸飽和且競爭日趨激烈的大型購物業態來說,進一步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第三,中國電商發展領先世界,傳統外資零售企業也沒有先例和經驗應對,且因總部不在中國,相對中國本土企業來說對一些市場的反應略顯滯后。 同時,解楠強調,一些先進的外資零售企業在線下運營方面仍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長處。一些發達的外資零售企業近年來也在調整反應機制,快速適應中國市場,如家樂福與沃爾瑪都與中國電商加強合作。面對消費者需求升級帶來的挑戰,外資零售企業和中國本土零售企業都應更為關注消費者和商業本質。 |
相關閱讀:
- [ 06-22]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網絡零售品質化 線上線下促融合
- [ 06-22]福州汽油每升優惠近1元 下周最高零售限價或下調
- [ 06-22]美國零售,線上線下融合加速
- [ 06-22]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網絡零售品質化 線上線下促融合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