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2018-06-02 17:01: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任編輯:蔡秀明 陳暉 |
分享到:
|
【信念】國雖大,好戰必亡。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仁本》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 ——2015年9月22日《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 ——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 ——2014年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 ——2014年7月4日《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 ——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 ——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 解讀: 《司馬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相傳為春秋末期齊國人司馬穰(ráng)苴(jū)所著。《仁本》是《司馬法》的首篇。司馬穰苴倡導以仁愛為本的義戰主張,提出“以戰止戰”的安邦大略,既反對輕戰,又反對忘戰。他指出:“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辯證分析了慎戰與備戰的關系。“國雖大,好戰必亡”,戰爭不能無限制地進行,必須持謹慎態度;“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對于戰爭也不可麻痹大意,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警惕戰爭危險。 “國雖大,好戰必亡”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習近平在對外演講中多次論及這一富有東方智慧的觀點。習近平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國最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任何動蕩和戰爭都不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縱觀歷史,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亞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中國歷來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