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30日電據外媒報道,人工智能(AI)技術一日千里,很多人類從事的工作未來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德國、法國與美國科學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人工智能診斷皮膚癌的能力首次超越皮膚科醫生,有助加快診斷過程,幫助病人盡早對抗癌癥,并降低正常的痣被誤診為癌癥的風險。 資料圖:沙特人工智能機器人“索菲亞”。中新社記者余瑞冬 攝 報道稱,科學家利用卷積神經網絡(CNN)系統,制造出這項研究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統。CNN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細胞運作,使計算機能像人類肉眼,辨認眼前影像。累積的影像數量越多,人工智能的判斷就越準確。 研究人員首先輸入逾10萬張圖片,指引人工智能系統分辨良性與有潛在危險的病灶,其后分別向58名醫生和人工智能系統,展示100張惡性黑色素瘤或良性痣的照片,比較兩者分辨癌癥的能力。 參與測試的醫生來自17個國家,逾一半有5年以上行醫經驗,19%的人有2至5年經驗,另有29%的人經驗不足2年。研究結果顯示,醫生平均能正確判斷86.6%惡性腫瘤照片。假如提供病人的年齡、性別和可疑傷口位置等臨床數據,診斷準確率可提升至88.9%,但仍低于人工智能的95%。另外,醫生能正確判斷76%正常良性痣,同樣低于人工智能的83%。 研究團隊在《腫瘤學年鑒》期刊發表論文,稱卷積神經網絡系統勝過大多數皮膚科醫生。領導研究的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岑斯勒指出,人工智能系統較少對黑色素瘤“看走眼”,同時較少把正常的痣誤診為惡性瘤,敏感程度高于皮膚科醫生。 研究團隊表示,人工智能將有助加速診斷皮膚癌,使醫生得以在癌細胞擴散前及早切除,也可以避免生長良性痣的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手術。 不過,研究人員認為人工智能仍然無法完全取代醫生,原因是手指、腳趾和頭皮等位置上的黑色素瘤難以用照片記錄,加之部分病灶外表較為特殊,人工智能難以辨認,醫生也可協助病人發現此前未察覺的可疑傷口。專家表示,現階段還沒有方法能取代臨床檢查。 |
相關閱讀:
- [ 05-09]微軟公布“無障礙AI”計劃 助殘疾人士獨立生活
- [ 03-30]法國要加強AI發展 馬克龍親上陣請科學家吃飯
- [ 01-29]有了AI加持,人類能通百獸之言嗎
- [ 04-12]人工智能語出驚人 日本擬成立AI倫理課題懇談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