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5月14日電(岳依桐)“作出精確的地震預報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認為各國在開展相關領域人員、思想、知識等方面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14日,尼泊爾地質和礦產局局長拉真達·卡內爾在成都表示,2017年尼中兩國啟動地震臺網建設合作項目,計劃在尼泊爾北邊架設10個地震臺站。截至目前,已安裝完成6個臺站,剩余4個臺站也處于建設過程中。 當日,來自美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國等國家的地震研究專家在四川成都共同討論了防震減災科技發展和加強地震研究國際合作等問題。 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國際合作司)司長胡春峰對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的建設進行了講解。他表示,中國提出的地震科學實驗場,就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川、滇和新疆等地區先期開展實驗。 胡春峰介紹,實驗主要是通過密集的地震觀測、地震活動斷層探查再到工程結構的響應,對地震孕育發生到建筑結構抗震進行一個全鏈條的科學研究,從而促進中國對于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的認識和防災減災能力的提高。“實驗過程中,國際合作,尤其是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十分重要。” 胡春峰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很多都處于地震危險程度比較高的地區,所以保證這些地區的安全,對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已經與40多個國家建立雙邊合作關系,通過援建地震臺網、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幫助相關國家培養技術人員、開展應急演練等多種方式來加強國際合作。 美國地質調查局美中合作協調人沃爾特·穆尼表示,地震科學的研究基于觀測,而過去10年,中國鋪設了很多觀測設備。對于中國地震觀測規模的擴大,自己感到十分振奮,因為中國在地震監測、地震預報研究、地震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美中地震科技合作在人員交流、思想和成果的交流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地震研究所所長多西姆·蘇里耶夫認為,精確的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的建立,對進一步開展地震預測研究提供了新的實驗場所,將為了解地殼構造、識別地殼活動性、進行有效地震監測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亞洲地震委員會主席帕拉美什·巴納吉表示,中國向很多亞洲國家都提供了幫助,幫助他們提升國家基礎觀測能力的建設。亞洲地震委員會將與中國地震局一起成立一個聯合工作組,共同在地震實驗場開展研究。同時,亞洲地震委員會還將成立一個新的機構來幫助亞洲國家提高其地震監測技術和能力。 |
相關閱讀:
- [ 05-14]平和縣衛生計生局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活動
- [ 05-14]福建省防震減災能力建設——監測預警機制不斷完善 應急救援能力逐步提升
- [ 05-14]漳浦縣開展防震救災減災應急宣傳活動
- [ 05-14]南靖縣組織開展5.12防震減災宣傳活動
- [ 05-14]福建開展防震逃生急救應急演練及宣傳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