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文化活力 展現時代風采
2018-05-10 17:06: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聚焦深圳文博會】 激發文化活力 展現時代風采 ——寫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之際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李慧 嚴圣禾 每年5月,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展示的文化產業最新成果都格外耀眼,這些成果不僅記錄著一年來文化產業界的奮斗和耕耘,也見證著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意和創造。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途開辟新境界。我國文化產業在體量增大的同時,質量效益持續提升,文化與科技、互聯網、金融、旅游等產業融合產品不斷涌現,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愈發鏗鏘。在“文化+”的引領下,奮進的文化產業正在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精神食糧,多樣的文化精品正在向世人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涵養著新時代的精氣神。 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糧 從《戰狼2》問鼎內地電影票房冠軍,到《紅海行動》廣受好評,近兩年,主旋律電影連掀熱潮,不僅演繹了中國精神,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對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 步入新時代,面對新矛盾,發展需要別開生面,文化產業應有責任擔當。一個好故事,可以實現從文學到演出再到影視、衍生產品的全產業鏈開發;一個好形象,可以實現衣、食、住、行的全方位拓展;一個好創意,可以進行內容、營銷的全程跟進……這不僅豐富了文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更增加了消費者的體驗和互動。 從宏觀頂層設計到微觀企業責任,從經濟效益到社會效益,文化產品服務新時代有了新要求:要高原更要高峰,要數量更要質量,要“能吃飽”更要“有營養”,文化產業界要把提供優質精神文化產品當作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化企業的創新創造,推動文化產業煥發新動力、滿足新需求。 文化產業提供精神產品,應該有品質、有品位,應體現精神價值和“以文化人”的獨特作用。 是文化的創意和靈魂,讓老廠房有了新用途、老物件有了新生命,讓物質有了思想和靈魂; 是文化的情感和溫度,讓中國故事可以感知,讓中國精神可以觸摸; 是文化的底氣和力量,讓中國人滿懷自信和豪情,投入改革開放的壯麗事業,創造屬于新時代的驕傲和榮光。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7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90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5%,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而在過去5年,文化產業也保持年均13%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長速度。 除了速度,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上也呈現新格局,“文化+”已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文化+科技”“文化+互聯網”“文化+金融”“文化+旅游”……跨界融合,正在為文化產業賦予新活力。 在這種趨勢引領下,不少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把特色文化產業作為扶貧的支柱產業,資源枯竭型城市把工業旅游作為轉型發展的突破口。而在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更是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北京的高精尖產業體系中涵蓋文化產業,浙江提出要把文化產業培育成萬億元級產業,上海國際時尚之都的定位中強調文化品牌的培育與弘揚……中國文化產業正在不斷突破固有邊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力量。 順應數字生活方式和信息化發展趨勢,本屆深圳文博會將原來的“文化科技館”變更設置為“數字文化館”,全方位展示數字時代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的最新動態。 進入新時代,文化產業能否繼續保持13%的高增長,怎樣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新提升? 從文化產業內部發展來看,要加快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做強文化產業的實體經濟,不斷推出新的文化精品和服務;從文化產業外部發展來看,文化與其他各行業的融合發展,更需要奇思妙想的創意和精益求精的打磨,力求每一件產品都有文化質地,每一個產業都有文化內涵。 為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個春天,袁枚筆下沉寂300年的《苔》,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絢爛綻放。 一段歌謠、一首詩詞,一個歷史故事、一個文化典故,在今天都成為可以發掘和利用的“IP”。歷史與現代互動,經典與時尚呼應,傳統文化找到新的表達方式,產生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近年來,文化產業與“互聯網+”戰略的對接,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推動了文化產業新興業態迅猛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拓展了文化產業新的發展空間。在這種時空和模式的跨越中,文化基因被現代科技激活,文化記憶被現代人點燃和傳承。 在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的過程中,中國的閩南特色紙質畫、青海唐卡、壽山石雕、蘇州刺繡、深圳香云沙、平湖紙龍舞等養在深閨的“非遺”,也紛紛借力深圳文博會走向國際。 “本屆文博會將突出引領性、融合性、國際性、豐富性,強調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游等融合發展,彰顯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產業司司長趙雯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萃取精華、賦予新意。新業態和新技術,正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激發中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中華文化一定能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光明日報深圳5月9日電)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10日 01版) |
相關閱讀:
- [ 05-08]緊扣時代主線 激發文化活力
- [ 05-08]汲取優秀政德文化 加強政治生態建設
- [ 05-07]馬克思主義照耀中國的文化探因
- [ 05-06]權益頻遇縮水 如何繞過數字文化消費“看不見的坑”?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