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10日電(冷昊陽) 新出臺的《快遞暫行條例》已經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在新規施行后,“最后一公里”配送、快遞實名制、隱私泄露等曾經困擾民眾的“老問題”如今解決了么?中新網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調查。 “最后一公里”難題仍待解 “我以前經常收到短信,告訴我快遞放在柜子里了,最過分的時候,甚至短信都不給我發,我還要去購物平臺查詢物流。”談到曾經各種各樣的“被簽收”經歷,家住北京的王女士如此告訴中新網記者。 “不過在五一之后,感覺情況好轉了不少,類似于以往的事件還沒有發生過。”王女士說。 據中國政府網的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9.2億件,日均1.3億件,業務量規模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快遞總量如此之大,可在用戶體驗最為直接的配送環節,則長時間給用戶帶來困擾。 根據新出臺的《條例》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權當面驗收。這也意味著,如果快遞員拒絕送貨上門,則屬于違規的行為。 家住哈爾濱市的陸文婷主要從網上購物,她告訴中新網記者,因為自己的孩子剛滿一歲,需要時刻有大人在身邊。“經常下樓取快遞,帶孩子也不是,不帶孩子也不是,給生活添了不少麻煩。” “我在五一之前就知道這個政策了,本來想五一之后就不會再有這個煩惱,沒想到部分快遞員還是不買賬。”陸文婷介紹,就在5月4日,她還收到了一條短信,告訴她快遞放在了小區的快遞柜里。 而當陸文婷給快遞員打電話詢問為何不與她聯系時,快遞員則稱,“以前一直都這樣,不清楚這個規定。” 在北京市朝陽區的某個小區,一位快遞員告訴中新網記者,自己常跑的這個小區上班族比較多,如果是在工作日白天配送,征求用戶的意見后也基本上都要放在快遞柜內,還不如直接放進去,以節省時間。 快遞實名制,落實情況如何? 快遞實名制,同樣是本次《條例》中的一個重要關注點。 快遞實名制是指寄件人需要出示身份證、登記個人信息,已于2015年底正式推行。 《條例》進一步明確,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收寄快件,應當對寄件人身份進行查驗,并登記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絕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實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不得收寄。 5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北京市朝陽區某快遞點,當提出沒帶身份證件是否可以寄快遞時,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必須出示身份證件或提供身份證號碼,否則不予收寄。同時,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快遞新規實施后,該公司的系統已經升級,如果不通過實名制驗證,則無法下單。 而在8日下午,記者則嘗試了網上下單、快遞員上門的郵寄方式。當記者在注冊了某快遞品牌的微信小程序的過程中,并未出現實名制要求。 隨后,在記者下單時,小程序內界面顯示“因國家政策要求,寄件時請出示有效證件”的字樣,但在寄件時,快遞工作人員并未要求記者出示身份證件。 快遞單上的隱私保護是否有加強? 在快遞實名制推行的同時,對于其可能帶來的隱私泄露問題,同樣被用戶所關注。 《條例》規定,除有關部門依照法律對快件進行檢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非法檢查他人快件。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私自開拆、隱匿、毀棄、倒賣他人快件。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及其從業人員不得出售、泄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情節嚴重的最高處10萬元罰款。 說起快遞帶來的隱私泄露,或許不少人都會首先想到快遞運單上的個人信息。 李欣是北京一家公司的行政人員,她告訴中新網記者,因為自己所在的公司和某品牌快遞有合作,所以公司常年都備有大量紙質快遞單,當員工有快遞需求時,再填單郵寄。 “單位不少員工都跟我提過,希望可以使用電子運單。”李欣說,在單位員工看來,電子運單不僅操作更為方便,也有利于保護個人隱私。這段時間,她也正在和快遞公司協商,看是否可以全面使用電子運單。 根據今年1月召開的2018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通報的數據顯示,2017年,主要品牌快遞企業電子運單普及率提升至80%。 據某品牌快遞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公司在電子運單上已經對用戶的個人信息做了處理,而傳統的手填單據則正在被逐步替換,但仍需要一定的時間。(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
相關閱讀:
- [ 05-08]快遞新規施行一周“被簽收”問題仍存在
- [ 05-08]快遞小哥,今天安全上崗了嗎
- [ 05-05]福州執行快遞新規 寄件不出示身份證快遞員不收
- [ 05-04]福清一快遞員無證駕駛三輪車撞上老人致其死亡
- [ 05-04]千里送快遞"著陸"陷兩難 不少市民更愿去鳥箱自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