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肅敦煌5月5日電(記者 南如卓瑪) 敦煌市文化館館長趙虎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披露,敦煌已初步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將敦煌曲子戲、敦煌彩塑制作、敦煌舞、敦煌民歌等該市列入國家、省市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搶救挖掘的非遺線索全部實現“數字化”,傳承和保護優秀敦煌文化基因。 敦煌市是國家文化部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試點城市。自2009年開始,截至目前,共搶救挖掘整理非遺線索300多條、文字資料百余萬字,圖片資料8000余幅、音視頻資料9000多分鐘,成功申報國際級非遺1項、甘肅省級14項、酒泉市級52項、敦煌市級68項。 “這些年的保護過程中,很多老藝人相繼去世,非遺流失速度太快,一刻也慢不得。”敦煌市文化館副館長魏彩燕常年在田野調查、整理搜集非遺線索,她說,曾多次遇到拍攝錄像完成后的幾天、一個月或者一年后,老藝人就離世的經歷。“看著他們一個個走了,我們很揪心,只能與時間賽跑,把這些優秀文化留下來。” 記者在敦煌市文化館看到,完成“數字化”的非遺已精心分類,包括敦煌民間音樂、美術、文學、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原始劇本等。從數據庫中可檢索出任意該市非遺相關素材,每項非遺都注明了地理環境、歷史淵源、傳承譜系、存續狀況、重要價值、保護計劃等調查研究資料。 魏彩燕介紹非遺數字化過程稱,如,拍攝采訪敦煌彩塑制作歷時一個月,從最初在戈壁灘上找紅柳搭骨架開始,到制泥、塑造、敷彩,每道工序全程記錄。如泥巴必須用黨河畔洪水流過后的澄板泥,取回后泡軟加鹽巴、麥草等,上泥后打磨修整到最后敷彩,都用文圖視錄入數據庫。 趙虎介紹,敦煌非遺文化已從搶救性保護進入生產性保護,建成非遺傳習所33個、傳習基地4個,并實施非遺進校園,敦煌曲子戲、敦煌剪紙、敦煌古代舞蹈等多個非遺項目融入全市中小學課堂,傳習成效明顯。比如敦煌曲子戲,最初只有幾個人會唱,現在已有上千人完全掌握。此外,還在景區月牙泉小鎮打造了非遺傳承創新基地,集非遺展示、體驗、生產、銷售為一體,探索非遺產業化。 |
相關閱讀:
- [ 05-02]全南:娃娃學擂茶 “非遺”有傳承
- [ 05-02]感受非遺魅力 廈門市總工會舉辦演出慶祝勞動節
- [ 05-02]國家非遺陸豐正字戲精品劇《媽祖》首登“媽祖故里”獻演
- [ 05-01]非遺文化展演走進梅列
- [ 04-30]泉州古城游受熱捧:品味古巷雅韻 邂逅非遺之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