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胡震領銜研制“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實現自主創新——“奮斗是科研人員的本分” 沒有光,沒有氧氣,也沒有浪濤,對于人類來說,這里仍是神秘之境——千米以下的深海。胡震(見圖,資料照片)領銜研制的“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就是要讓中國人在4500多米的深海海底任意潛游。3月20日,“深海勇士”號潛水器從海南三亞出發,開始在南海執行應用航次任務。 胡震是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員,“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他的辦公室里除了靠墻一排保密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模型。 或許好多人還記得那次深海和深空的對話。2012年6月24日,我國“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7020米深度,3位潛航員向試驗船報告,祝愿景海鵬等3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消息傳到太空,“天宮一號”手控交會對接成功后,3位航天員也向3位深潛員祝賀,“祝愿我國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蛟龍”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胡震任動力與設備副總設計師。 “為什么7000米級都解決了,還做4500米級的載人潛水器呢?” “海洋平均深3700米,深海考察熱點地區主要在4500米以上。”胡震介紹說,用7000米級潛水器來干活是大馬拉小車,不實用。“更重要的,‘蛟龍’是對世界先進技術和裝備的集成,而‘深海勇士’從技術到裝備都國產化,是真正的自主創新。” 20世紀以來,深海大洋先后出現了美國人、俄羅斯人、法國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我國起步還不到50年。2009年,“蛟龍”號剛完成研制,還沒進行海上試驗,科技部就啟動了4500米載人潛水器關鍵技術攻關。“那段時間難題一個接一個,這幢辦公樓天天晚上燈火通明。”胡震笑笑說。 受制于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從技術到裝備還需跨越巨大鴻溝。比如,最關鍵的載人球殼,是個內徑2.1米的鈦合金球,分兩個半球沖壓,幅寬大于3米、厚達90毫米,試樣竟多達幾千次。從立項到成品,花了整整6年。“寧可慢點,也要把牢技術。”胡震自豪地說,“現在我們這項技術絕對國際領先。” “蛟龍”號10年立項、10年研制。“深海勇士”從立項到去年完成全部海上試驗,不到8年。“深海勇士”號副總設計師葉聰認為,胡震嘔心瀝血、事事親力親為,也是提速的重要原因,“一般總師主要管決策層面,而我們稱胡總是‘一直在線的總師’。” 采樣籃用的吸鐵石只需幾塊,技術含量卻不低:鐵會銹,海水有腐蝕性,這個吸鐵石則必須抗腐蝕……胡震把國內60多個相關廠家全找出來,一家一家打電話。總算在上海找到了廠家,他親自去談。一年半里,為這個幾千塊錢的小部件,去了上海十來趟。 “您是總師,為什么這么個小部件也親自出馬?” “因為產品概念和標準都在我腦袋里,其他人不一定有我這么清楚。”胡震微微一笑。 如果說“蛟龍”好比“跨欄”,“深海勇士”便是“深蹲”,下一步研制全海深載人作業潛水器就是“深蹲”后有力的“起跳”,標志著我國這個領域在國際上已全面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不只是設計水平上臺階,還有人才隊伍。”胡震開心地說,項目起步時團隊僅30人,現在達60人,“研制全海深潛水器也是這個團隊。國外來交流的專家都是白頭發,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3歲。” 葉聰現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記者一問:1979年出生的,今年39歲。 胡震為這一局面不懈奮斗了十幾年:1991年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生畢業到702所后,他就跟隨后來任“蛟龍”號總設計師的徐芑南院士研發無人潛水器。那時國家科研經費投入少,有時連工資都拖欠。一個親戚“挖”他到自己公司當部門經理,負責計算機系統,年薪百萬,并承諾5年后送他一個公司。胡震請假去試了一星期,就回到所里。“總感覺我們國家這方面遲早要發展,開發海洋肯定要靠自己,不可能總靠國外技術。” 靠自己,就要甘愿委屈自己,舍得折騰自己。用胡震的話說:“奮斗是科研人員的本分。”“蛟龍”檢測花了半年,“深海勇士”則用了整整一年。去年“深海勇士”海試下潛了28次,總結時胡震毫不諱言其中有兩次不成功。“出問題不怕,我們連夜就把問題解決了,保證第二天能正常下潛。”胡震說,“搞科研不能圖虛榮,我們這個潛水器是奔著商業應用的,高可靠性最要緊。” 奮斗者 當自信(記者手記) 胡震不善言辭,總是微笑著簡略作答,但在微笑中、簡潔的話語中,他透著一股自信。 我想,這大概就是奮斗者的自信吧。從“蛟龍”到“深海勇士”,20多年來,他一直在忙碌、奮斗著,也幸福著。他的自信,就來自于他和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共同進步。奮斗,是對信心的有力托舉。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自信是這個時代的重要氣質。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奮斗,在攻堅克難的砥礪前行中樹立自信,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進步中收獲自信,就一定能堅定從容地走好復興之路的“關鍵一程”!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2日 06 版) |
相關閱讀:
- [ 05-01]【中國夢·踐行者】從技術員到首席科學家 他為振興民族新材料產業堅守科研一線二十余年
- [ 04-29]張運文:科研攻關勇挑重擔
- [ 04-28]黃金行業科研人謝洪珍 攻堅克難不止步
- [ 04-27]湖里區禾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科研能力獲認可
- [ 04-17]長泰立達信物聯網光電科研小鎮一期抓緊施工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