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自炫求名”(人民論壇) 李慧勇 據《晉書》載,有一次,晉武帝召見太守胡質之子胡威,詢問:大家都說你們父子清廉,到底誰更清廉?胡威回答:我比不上父親,因為我父親的清廉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而我清廉卻唯恐別人不知道。可見,相比于清廉本身,對清廉之名的在意程度,折射出不同的精神境界。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跟名利打交道。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立名者,行之極也。”重視名譽,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得到怎樣的評價,不僅體現著行為的意義,也有助于激發“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的高遠理想,最終以知促行。從這個角度看,名雖“不足以盡善”,卻能夠“策善”。只要認識得當、正確對待,完全可以讓其發揮正能量,成為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原動力。 對于求取名利,人們多有議論,看法不一而足。現實中,往往存在兩種觀點取向。一種屬于“消極”型,專注事業、嚴于律己,不求名反而得名。從放棄優越條件毅然回國、創造豐碩科研成果的黃大年,到舍小家顧大家、隱姓埋名30年的黃旭華,他們淡泊名利、勤勉奉獻,高尚品質為世人所敬仰。另一種可謂“積極”型,苦心孤詣、錙銖必較,為求名而陷入名韁利鎖。比如有些干部,習慣表演作秀、善于自我貼金,實際工作沒干出什么成效,宣揚業績卻總能“拉長、吹大、墊高”。兩相對照,高下立判。 “求名心切必作偽,求利心重必趨邪”。如同“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并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學識、品格、修養等綜合素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聲名。回望共和國的歷史,老一輩革命家不因榮譽遮蔽雙眼,“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許光達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消息后,接連三次向軍委領導提交“降銜申請”,謙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微不足道”。他對待名利的“讓”與“推”,足以說明美名只會和嘉言懿行相伴,“善修而名自隨之”。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個體立于天地之間,是汲汲于一時之得失、蠅頭之名利,還是著眼崇高目標、思慮公共利益,最能彰顯個人的思想情操。楊善洲“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最終,“創造資產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的民謠至今還在云南保山流傳。廖俊波“幫老百姓干活、保障群眾利益,怎么干都不過分”,結果,當地一位老人在門楣貼上“俊波您好”的橫批,以表達對這位辦實事的縣委書記的感激之情。時間不語,卻能銘刻實績與作為。將愛民之情存乎心、為民之責踐于行,一個人自會贏得好名聲。 哲人有言,名聲是條河,能浮起輕飄、空虛的東西,而重實的東西會沉下去。不圖虛名、不務虛功,專注實干、踏實奮斗,這是歲月留給我們的箴言。 |
相關閱讀:
- [ 04-16]法國為防恐襲在小學配備警察?歐洲媒體:完全是在“作秀”
- [ 04-03]雇人掃墓,盡孝還是作秀
- [ 03-25]李冰冰連續十年做公益 曾被質疑作秀仍堅持
- [ 01-07]黃國昌嘆民進黨濫用權柄 網友諷可以帶腦子來作秀嗎?
- [ 10-11]假哭又作秀 “時代力量”黃國昌還能表演到何時?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