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盧俊宇)22日,在福州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發布了《eID數字身份體系白皮書(2018)》(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指出,當前數字化已全面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方式,然而我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數字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不足、數字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數字社會治理面臨挑戰等諸多問題。 據記者了解,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十二五期間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網域空間身份管理”等信息安全重大專項,研發了“公安部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elD)”技術并形成了相關標準體系。eID依據《電子簽名法》,基于智能安全芯片硬件載體,采用密碼學技術實現互聯網上不見面的身份認證,最新的SIMeID甚至可以通過手機SIM卡完成認證,在具備了安全性的同時兼顧了用戶體驗。 那么,“eID數字身份體系”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我們什么時候可以用上eID數字身份?記者為此專訪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項目負責人嚴則明。 新華網:eID數字身份體系的推出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嚴則明:主要是為了解決數字身份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公民活動不斷向互聯網上遷移,公民要使用網上服務首先要解決身份的問題,互聯網上的身份認證技術多種多樣,多采用“姓名+公民身份號碼”來代表公民的網絡身份,還有很多網站和APP要求用戶提交身份證照片、手持身份證照片認證身份,起到了區分網上主體身份信息的作用,防止出現類似“西門吹雪”在網上訂購火車票的笑話。 這種基于信息比對的身份認證方式雖然方便,卻是以犧牲個人信息為代價的,提交的信息可能在驗證過程中被截取、存留甚至非法濫用。容易造成大規模個人信息泄露,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再加上行為和屬性數據,給不良企業甚至犯罪分子采用大數據技術匯聚、追蹤和精準畫像提供了條件,由此帶來的電信網絡精準詐騙等問題已經成了社會“頑疾”,網民基本上是“裸奔”的狀態。因此,我國亟待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根,既能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又能適應網絡社會數據開放和流通需求的統一數字身份體系。我們這次發布的“eID數字身份體系”正是基于這樣的需求而設計的。 新華網:您能總體介紹一下“eID數字身份體系”的主要內容嗎? 嚴則明:eID數字身份體系主要內容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區分,二是認證。區分即為公民在數字空間提供與公民身份號碼對應的數字身份,就像小孩一出生,就要到派出所去報戶口申請公民身份號碼一樣,進入數字空間也要有自己的數字身份,我們在實體社會檔案里留的是公民身份號碼,在數字社會里如果要保護個人隱私的話,就要考慮盡量使用數字身份。eID數字身份是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根,由“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通過密碼算法為公民生成的數字標記,它不含任何明文的個人身份信息,也無法逆推出公民身份信息原文,代替目前普遍采用的“姓名公民身份號碼”在網上流通。在具體的流通環節,eID數字身份還可以“變形”,用戶在不同網站和APP中留下的數字身份標記并不相同,只有在“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的后臺才能將碎片化的eID數字身份基于密碼學技術實現盲匹配,這種匹配需要用戶授權才可以進行,可以有效的防止用戶身份信息被用于大數據畫像。 有了數字身份后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網絡上遠程證明是否為本人了,這就涉及eID數字身份體系中的網絡身份認證部分,eID依據《電子簽名法》,基于智能安全芯片硬件載體,采用密碼學技術實現互聯網上不見面的身份認證,最新的SIMeID甚至可以通過手機SIM卡完成認證,在具備了安全性的同時兼顧了用戶體驗。 根據簽發方式和認證技術的不同,eID數字身份體系也包容其它的網絡身份認證技術,在統一的eID數字身份體系下實現不同數字身份認證的互通,就像我們日常在不同場景下出示身份證、社保卡、駕照、學生證等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我們歡迎各種身份認證技術加入到eID數字身份體系中,構架統一的eID數字身份認證體系。 |
相關閱讀:
- [ 04-19]加快網絡可信身份建設 服務網絡空間安全和發展
- [ 04-04]全美多地起訴特朗普政府 欲阻人口普查問公民身份
- [ 03-19]聲紋認證技術助力我國網絡身份認證建設
- [ 03-07]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描繪鄉村振興戰略美好愿景“施工圖”
- [ 01-18]好事怎樣讓大家都滿意
- [ 01-12]厄瓜多爾說已授予阿桑奇厄瓜多爾公民身份
- [ 01-11]獲得厄瓜多爾公民身份?阿桑奇動向再次引發關注
- [ 12-29]揭秘“電子身份證”:怎么用?好用不?安全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