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6.8%,月度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1%……中國經濟呈現出增長平穩、就業擴大、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良好態勢。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外國專家學者表示,中國經濟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結構性變化,這種結構性變化體現在以服務業和消費為主導的內需在經濟比重和結構中占據更為重要的位置,中國正在從出口大國轉向出口和進口并重的大國,中國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發揮著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系列重要舉措使得經濟結構改善步伐不斷加快”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凱瑞商學院副教授亞歷山大羅·瑞布奇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全球經濟復蘇背景下,中國經濟表現非常好。中國在國際貿易領域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經濟體,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增長相比,中國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消費仍然是經濟增長的有力來源,這一事實證明了中國經濟再平衡的成功。消費和服務業的增長讓中國更有實力應對外部沖擊,顯著降低了對出口市場的依賴。 “中國經濟平穩發展體現出40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一直在加速發展。”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肯尼亞學者姆旺吉·瓦吉拉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結構近年來不斷調整優化,國內消費正在成為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與此同時,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力度,提高銀行、保險行業的外資股權上限,減少對飛機、汽車、航運的外資限制,這可能會增加競爭,但也會給中國市場帶來更好的服務和產品。 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蒂斯認為,最新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好于預期,中國經濟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這種韌性既來自中國經濟自身優勢,也來自中國政府不斷推進的改革。“中國近年來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去產能,主動優化經濟結構,這一系列重要舉措使得經濟結構改善步伐不斷加快,釋放出經濟增長的動力。正是由于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落實,中國經濟保持了中高速增長的水平。” “中國已經克服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復雜問題” 德國《漢堡晚報》近日刊文稱,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仍然實現了較快增長。文章援引經濟學家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具有耐抗性,不像過去一樣依賴于出口,也不會像過去一樣遇到貿易爭端會受明顯影響。 德國《世界報》日前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驅動力主要來自消費等國內需求,強大的內部市場消費需求令中國經濟幾乎不受外貿摩擦影響。中國2018年第一季度的經濟狀況好于預期,顯示出很強的韌性,其巨大的內部市場是保障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城鄉發展的內部需求,還是龐大的外匯儲備,以及越來越重要的內部消費動力,都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優勢。在過去5年中,中國一直在推動經濟轉型,內部消費動力鮮受外界因素影響,這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關鍵。 俄羅斯歐亞發展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雅羅夫斯拉夫·利索沃利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一季度經濟統計中所顯示的經濟增長、消費價格指數、失業率等指標都說明中國經濟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同時也說明中國已經克服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復雜問題,擴大了在新領域的發展機遇。中國的經濟增長變得更為包容,能夠減少長期以來形成的地區發展不均衡問題。中國在保持經濟增長速度同時,也非常重視經濟發展質量,注重高效地利用資源。中國經濟發展依靠開拓國際市場獲得了豐碩成果,而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特征是,已經從擴大出口轉向以增強內需為主。 利索沃利克認為,中國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變化體現在服務業以及高科技創新領域的長足發展,這是增強中國經濟未來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世界經濟的發展進程來看,能達到高度發展水平的各個國家,服務領域所占比重都達到50%—60%,尤其是在金融服務領域。中國在這方面不僅取得了量的增長,而且質的提升非常明顯,在數字經濟方面取得了競爭優勢。最近10年,世界經濟一直在尋找新的動力,中國在創新和生態領域的發展趨勢讓人們看到,中國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發揮著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 (本報華盛頓、約翰內斯堡、布魯塞爾、柏林、莫斯科4月21日電 記者吳樂珺、李志偉、吳剛、馮雪珺、張曉東)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2日 03 版) |
相關閱讀:
- [ 04-22]貴州鎮遠:玫瑰花開出“美麗經濟”
- [ 04-22]魯哈尼:即使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也無礙伊朗經濟
- [ 04-22]數字經濟館、數字社會體驗館:看“黑科技”如何改變衣食住行
- [ 04-22]“印象大紅袍”: 助力文旅經濟“蝶變”
- [ 04-21]中國經濟運行韌性增強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