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和面積上來看,德國著實不能被稱為一個大國,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垃圾制造”大國。在歐洲,德國人口僅次于俄羅斯位列第二,每年每個德國人制造約617公斤生活垃圾,遠遠高于歐盟人均水平(481公斤)。這么多的垃圾,依靠傳統的焚燒或者填埋手段進行處理,顯然不適合德國這樣一個人口稠密、國土較小的的高度工業化國家。為此,德國建立了全世界最成功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 2013年,德國實現了生活垃圾回收率83%,其中65%被循環利用,另外18%通過焚燒回收能源。而近年來,德國的垃圾循環利用率始終保持在65%以上,擁有全球最高的廢物回收利用率,節省了大量的原料和能源,展示了廢物回收利用產業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貢獻。 全國環保法律法規多達8000余部 回顧德國的垃圾分類回收歷史,要追溯到1907年的德意志帝國。早在111年前,德國就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有意思的是,1961年,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分別產生了比較正規的垃圾分類系統和成熟的法案,當年高度對立的東西德就此問題達成了空前的默契。 當時推動垃圾分類的大背景是環保主義在西方國家興起,為了保護環境,從而制定了相關法律和配套措施。盡管,德國的垃圾分類回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戰后的實踐過程中,效果并不明顯。在上世紀70年代,德國的垃圾回收管理混亂,無論是回收端還是處理端,都沒有辦法實現真正的垃圾分類處理再利用。 如今德國在垃圾分類回收方面的快速進步,首先歸功于其完善的立法。據不完全統計,德國聯邦和各州目前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達8000多部,是世界上擁有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體系的國家。這些法律均是德國各級政府為適應不同時期生活垃圾的性質和時代要求所制定的。 在汗牛充棟的涉及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的法律中,對德國垃圾回收體系建設起到決定作用的有以下幾部:1972年,聯邦德國政府頒布了《廢棄物處理法》,推動垃圾從無序堆放逐漸走向集中處理;1986年,修改了《廢棄物處理法》,改名為《廢棄物避免及處理法》,引入了減少產生垃圾量的理念;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統一后的德國實施了《物質封閉循環與廢棄物管理法》,規定除了已經實現的金屬、紡織物及紙制品的回收外,其他可循環使用的材料也必須在進行分類收集后重新進入經濟循環;隨后,德國政府出臺了《廢物管理法案》和《包裝條例》,從而建立了雙軌收集制度,用于對居民丟棄的產品包裝進行分類收集、回收和處置;2005年,德國開始執行比歐盟《填埋法案》更為嚴格的法規,規定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不得進行填埋處置,廢物在填埋前必須在處理廠中接受處理,從而避免填埋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甲烷,此后,德國的垃圾填埋數量出現大幅度下降。 對垃圾進行有效的分類回收和處理利用,光依靠一套完整的法律是不夠的,還需要一整套的配套設施。而這些配套設施歸根結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能夠幫助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實現垃圾分類。 由于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對于垃圾的分類有著細微的差別,總的來看,德國的垃圾可以分為五類,分別是:有機垃圾、輕型包裝、紙制品、玻璃制品以及其他生活垃圾等,每一種垃圾都有一種代表顏色。在德國所有的住宅小區或者住宅樓中,都配有基礎的三種垃圾箱,分別回收有機垃圾、輕型包裝和紙制品。所有的居民都會在家中對這三種垃圾進行分類,然后分別投入對應的垃圾箱。而在每個街區,都會有專門用以回收玻璃制品的垃圾箱,往往有綠色、棕色和白色三個顏色,用以回收三種對應顏色的玻璃瓶。至于類似于裝修材料之類的其他生活垃圾,則往往需要自行丟棄到指定處理地點,或者支付一定的費用,請垃圾處理公司上門回收。而在德國所有公共場合,也都設置有分類垃圾箱,方便行人在丟棄垃圾時直接實現分類丟棄。 建立完整的垃圾處理產業體系 梳理垃圾回收的整個鏈條,最關鍵的毫無疑問是一頭一尾——如何讓民眾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分類回收的垃圾如何進行處理再利用。而德國正是牢牢地抓住了這兩頭,才實現了在垃圾分類回收領域絕對的領先地位。 在德國的幼兒園,小朋友就被教育要對垃圾進行分類丟棄。而到了小學,學校往往會系統性地教導學生垃圾分類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垃圾分類。正是這種從小的教育培訓,使得德國民眾建立起“垃圾分類回收”的集體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沒按照分類丟棄垃圾,往往會遭到他人的批評。記者當年剛到德國讀書租房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被房管員教導如何使用廚房的分類垃圾箱進行垃圾分類丟棄。除此之外,德國各州政府還會時不時印發關于垃圾分類知識的小冊子,分發給居民,進一步加強民眾科學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能力。 而在垃圾的回收處理方面,德國引入了經濟杠桿,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處理產業體系,整個行業從業人員超過25萬,涵蓋工程師、工人、公務員等不同職業,每年的營業額高達500億歐元,約占全國經濟產出的1.5%。前不久,記者采訪了位于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廣場地下的歐綠保物流與垃圾回收場,參觀這個處在地下15米處的垃圾處理“樞紐站”。在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地下工作大廳,配送車絡繹不絕,垃圾處理有條不紊。波茨坦廣場是柏林著名的商業區,飯店商鋪林立,這些飯店每天產生大量有機垃圾,但在這個垃圾場卻幾乎聞不到異味。原來該垃圾處理廠利用先進的處理技術,將廚余垃圾脫水、脫脂并切碎,經過處理后的油脂被當作燃料使用,而垃圾殘渣則送往沼氣池變成熱能。至于商鋪產生的大量包裝材料,也被收集之后送往郊區的垃圾處理廠進行分類處理再利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在回收塑料瓶方面的經驗。為了提高對塑料瓶回收率,德國企業對塑料瓶收取高昂的押金,購買一瓶售價0.5歐元的礦泉水,往往要額外支付0.25歐元的塑料瓶押金。而在每家超市都設有塑料瓶回收機,只要把喝空的飲料瓶扔進機器,就能退回先前支付的押金。因此,在德國超市里,經常可以看到人們排隊用積攢下來的塑料瓶換回押金。 |
相關閱讀:
- [ 04-19]英國咖世家承諾推進咖啡杯回收 以減少垃圾填埋
- [ 04-17]想讓婚禮更有意義? 英國新人婚禮帶賓客撿垃圾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