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論奧斯卡獎時,我們在談論什么?這個標志著美國電影觀眾審美以及學院評委們喜好的獎項,每年都能在世界范圍引起廣泛關注。本屆“奧斯卡”那一尊尊金光閃閃的獎杯,折射的是電影與時代關系交錯出的文化倒影,是不同國別觀眾的關切點與審美特質。 《水形物語》成最大贏家,難掩故事靈魂之崩塌 沒了上一屆頒獎儀式上錯把《月光男孩》的獎頒給《愛樂之城》的“烏龍”,90歲高齡的奧斯卡獎少了點刺激。今年給出的最終獲獎名單,只能用“平常”來形容。尤其是《水形物語》獲得最具分量的最佳導演、最佳影片以及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配樂四個獎項,更是讓人一頭霧水。評委們到底是怎么想的? 《水形物語》在映后得到的專業評價,是“低幼審美獲得勝利的結果”,其關鍵詞是“童心”“浪漫”“唯美”“柔軟”。喜歡它的觀眾贊嘆它所營造出的既宏大又陰柔、既勇敢又敏感的氛圍,但對于熟悉美國科幻、奇幻愛情電影的觀眾來說,《水形物語》就是一部老套、陳舊、迂腐、獵奇的作品,它既沒有《人鬼情未了》那股令人惆悵的深情,也沒有《剪刀手愛德華》那般傷感與孤獨,對于不喜歡它的觀眾,它所帶來的只是一種令人如坐針氈的不適感。 被關押在實驗室容器里的半人半魚、又像是外星生物的魚人與啞女之間產生感情的邏輯,絲毫經不起推敲。影片將啞女與魚人產生感情的原因歸于兩者身處“邊緣”,都是“孤獨者”,但仔細想來,人類感情的產生,向來是與文化、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等密切相關的,且感情的深度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累積是無法達到一定境界的。 對于異化感情的講述,向來是危險之地。或許并不擅長講好感情的《水形物語》,把對人魚戀的闡釋停留在《金剛》的基礎上——只有形式上的美好表達,而不在(人怪)靈魂層面進行觸碰,反而能讓它贏得更好的故事空間。但《水形物語》恰恰相反,它拙劣地選擇了“性”作為戲劇沖突的核心點,對于人魚與啞女在蓄滿水的房間里交合的那一幕進行聲勢浩大的渲染,暴露了影片的惡趣味——當欲望失去了美感,甚至成為報復的工具,所謂的邊緣描寫與孤獨呈現,都支離破碎。 影片把故事背景設置于冷戰時期,讓人物處在極度壓迫的環境下,試圖為故事增加寓意與深度。但是,很遺憾,正是因為人魚與啞女情感線的崩塌,導致電影刻意強調的人物身份與形象都變得臉譜化,有關間諜、同性戀、黑人等在政治上討巧的元素都因為此種刻意而成為陪襯,不具備打動人的力量。評委們沒有把分量最重的獎項給予更符合奧斯卡調性的現實題材《三塊廣告牌》,令人有些看不懂。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已經厭倦了暴力、痛苦以及批判與反思嗎? 《三塊廣告牌》質疑“美國之光”,成觀眾心中“最佳” 在漫長的奧斯卡獎評選歷程中,“美國精神”曾引領電影創作很多年,也誕生了諸多佳作,如《巴頓將軍》《辛德勒的名單》《與狼共舞》《勇敢的心》《角斗士》等等,這些捧走過“最佳影片”獎杯、也被視為美國電影榮耀的作品所傳達的對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追求,被認為是普遍能被接受的價值。 但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08年之后這十年間,奧斯卡獎在“最佳影片”的選擇上顯得更多元起來。以2008年充滿暴力渲染的《老無所依》為起點,“奧斯卡”老爺爺每年都有變化,其中比較顯眼的是對“美國精神”的承載不再那么重視,開始推崇關注社會問題的電影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聚焦》,反思歷史與戰爭的作品如《為奴十二年》《拆彈部隊》,關注電影藝術表達形式的電影如《鳥人》《藝術家》等,紛紛進入“最佳”行列。 在提名影片方面也能反映出奧斯卡獎近幾年開始拒絕“主流”的痕跡。比如在日本被稱為“喪”、在中國被稱為“負能量”的故事與情緒,越來越多地出現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片單當中,其中為人所熟悉的有《海邊的曼徹斯特》《月光男孩》《降臨》《鳥人》《爆裂鼓手》《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華爾街之狼》……這些電影通過提名榜突入眼簾,顯示奧斯卡獎開始“小眾化”,并且注重低身姿切入,偏重影片的個性表達。那些看上去無比正派、波瀾壯闊、閃爍英雄光芒的美國片時代,似乎徹底過去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三塊廣告牌》算是應時而生。作為一部典型的小鎮電影,它的優點是用簡單的故事背景與人物關系不斷制造強烈的沖突。不同的角色都采取暴力手段來發泄內心的不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充滿了緊張感。曾被譽為“美國之光”的制度、人性以及曾被反復強調的“美國精神”,在這部電影里得到了一連串的質疑。《三塊廣告牌》呈現了“美國精神”脆弱的另一面,也是不太為人所知的一面,但顯而易見,它讓電影里一個個具體的美國人變得更加真實可信。 在外界看來,銀幕上的美國人自信中帶著點自大,愛管閑事,有種英雄情結,但《三塊廣告牌》 徹底拋棄了以往塑造美國人形象的策略,展示了人物敏感、暴躁、無助的一面。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引起共鳴,也因為觀眾從人物性格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電影的情緒,剛好也是當下世界普遍存在的情緒,在經濟、科技、智能等共同營造的盛大迷局當中,作為個體的人仿佛擁有許多,也仿佛失去許多。《三塊廣告牌》對于規則失守所帶來的焦慮與擔心,各國觀眾感同身受。 |
相關閱讀:
- [ 03-19]諾言只是水中月 奧斯卡頒獎機構主席曝出性丑聞
- [ 03-16]《水形物語》上映 有一種光環叫“奧斯卡獲獎影片”
- [ 03-15]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舉辦首映禮
- [ 03-10]廈門主題地鐵專列就緒 “地產奧斯卡”明日首發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