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楊尹渝,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204車間特級技師。(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攝) 中國臺灣網3月28日瀘州訊 (記者 盧佳靜)半白的頭發,高高的個子,看上去嚴肅而又充滿著精氣神兒,這是53歲的楊尹渝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當楊尹渝向記者介紹工作情況很自然地舉起右手時,他被切斷的中指猛地一下沖擊了記者的心,剎那間感受到強烈的疼痛和震驚。這背后到底深藏著怎樣的故事? 手可斷 血可流 航天情不可丟 楊尹渝,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204車間特級技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伴隨他的榮譽獎章還有很多:2002年被集團公司評為“中青年技能接班人”;榮獲公司“2004年度突出貢獻一等獎”;2005年榮獲第四屆“四川航天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榮獲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技術能手”;2014年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7年榮獲“四川省質量獎”……很難想象,楊尹渝在手指烙下殘疾的情況下是憑著多么強大的毅力和決心在裝配鉗工的崗位上奮斗出如此令人鼓舞的成績。 1981年,楊尹渝進廠才3個月,他從事的作業中有一項安全風險極大的沖壓作業點,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意外。然而,作為“新手”的他并沒有幸免,事故中右手中指被切掉三分之二?!?004年之前,平均每三四年就有一名員工被傷到指頭?!睏钜逭f。手指傷了,還要不要繼續從事鉗工工作?有同事建議楊尹渝去庫房,這樣工作上也能夠輕松一點。出生在航天家庭的楊尹渝從小接受父輩干航天、愛航天的影響,對航天事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加上家人對他的支持和鼓勵,他選擇繼續堅守在鉗工的崗位上,而這一守就是37年。37年間,帶徒26人,其中高級技師3人、技師5人、高級工12人;37年間“楊尹渝班組”誕生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誕生了! |